文/参考新闻记者 邵翔云 白嘉丽 张建新
在西非西海岸,几内亚力拓西芒杜铁路支线项目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该项目是中几友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来自几内亚的40名学员正在渤海湾之滨的天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培训。他们希望通过三个月的潜心学习,掌握铁路建设关键技术,成为未来西芒杜铁路建设的骨干力量。
11月11日,在天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教一对一有什么优势,老师指导几内亚学员使用轨距尺。 (李然 摄)
“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学习中国铁路建设的先进技术学英语,希望将这些实用技术带回祖国,助力我国铁路建设。”几内亚学员杜赫满怀期待地说道。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为世界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智慧。 11月20日至22日,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本次大会共有600余名外宾出席,其中部长级外宾40余名,展现了中国在职业教育界的感召力、动员力。
搭建世界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供国际教育公共产品,分享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解决方案……今天,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双向”,以创新赋能未来,并用技能塑造生活。
“人人都能成才”正在成为现实
作为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周雪慧拥有多重“身份”。她是天津市学生会骨干、“鹊起步创新创业工程”负责人、小微企业创始人。
高考结束后,周雪慧根据成绩主动报考职业院校。 “我坚信,只要掌握精湛的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拥有光明的未来。”周雪慧说道。
入学后,完成学业后,她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潜心钻研化工行业分离纯化设备市场的技术研究。有了扎实的“硬核技术”作为支撑,她和同学们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
11月12日英语培训,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在无人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给学生授课。 (赵子硕 摄)
在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低人一等”,“人人都能成才”正逐渐成为现实。
天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地”和“标杆”,近年来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天津模式”。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区”。 “改革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实现好就业、好事业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世界培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天津职业院校在招生规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力求对接本地人才“缺口”。
天津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处长李力表示,为服务天津“1+3+4”产业体系,天津职业教育打造了生物医药和职业教育两个国家级产教联合体。信创以集成电路建设为重点,建成汽车装备、数字经济等8个全市性产教联合体,新能源、智慧供应链、高端装备等3个产教融合社区。与长江三峡集团、京东、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共建,为现代化天津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天津技能人才实践培养实践的“深度”不断拓展。 2024年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首批学生入驻智能制造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培训。合作企业之一的大富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其在滤清器制造、数控机床、机器人和工业软件方面多年积累的自主可控技术和开源创新孵化平台。 13人一线工程师利用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指导实训。
“技能塑造生活”的故事在天津变得越来越多元。 2008年创建并成功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直延续至今。许多“特等奖”获得者如今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甚至成长为伟大的工匠。 2022年,天津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为职业教育发展搭建新平台。
职业教育人才发展不再“受限”,这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力的又一个方向。天津不仅拥有培养职业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还有国内第一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应用科技大学——天津中德应用科技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教育部,负责提供职业教育。在不断输送优质资源的同时,天津近年来也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纵向一体化。
目前,天津市正在5所中等职业学校试点高中综合改革,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学生成才渠道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天花板”被打破,畅通中专、高专、本科升学之路成为职业教育学生的重要选择之一。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天津‘一基地三区’定位,天津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产教融合供求关系、人才培养精准度、服务发展贡献度,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鲁班工坊成人职业教育“金名片”
20岁的泰国学生万新春刚来中国留学一年,就已经深深爱上了中国。
“学习很有趣,设备很齐全,老师很喜欢笑。”他用中文说道。万新春来自泰国大城府理工学院。 2016年英语,世界上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的鲁班工坊在该学院落成。通过这个重要平台,万新春对中国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来到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留学。
“在鲁班工坊,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先进的技能培训设备,也爱上了这种技术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模式,所以来到中国学习。”万新春说道。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万新春学习的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后,他获得了中国和泰国两所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这为他未来的就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
还没毕业的万新春就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我还在犹豫毕业后是继续在中国读书还是回到泰国在中资企业工作。我喜欢中国的技术教育,但中资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薪资也很有吸引力。”
作为万新春的同学,Nadia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汉语专业词汇的掌握。 “回国后我想成为一名专业技术领域的翻译,收入应该不错。”
万新春的老师黄克英也是泰国人。 11年前。她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外教一对一有什么优势,她留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我在中国实现了‘双丰收’。”黄克英说,她在中国不仅拥有了理想的工作,还收获了爱情,嫁给了中国职业教育老师。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玉祥的最新统计数据,展示了中国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联合创办鲁班工坊,并先后与泰国50余所学校达成合作。泰国鲁班工坊已培训当地学生1800余名,在华招收留学生390余名。而且,泰国鲁班工坊还辐射到东盟国家,已交流培训学生23500余名、教师700余名。
25 岁的埃塞俄比亚男孩汉诺克则有不同的故事。在长达11个多小时的比赛中,他按照图纸切割管道、爬上爬下梯子。汉诺克没想到,当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时,他就取得了非洲地区所有选手中最好的成绩。
在埃塞俄比亚一所职业学校担任教师的汉诺克报名参加了今年在中国重庆举办的“一带一路”世界技能大赛。赛前,他接受了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中方负责人江江的培训,学习了智能设备的操作。他跟随江江前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行最后的“热身”。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骨干教师涂泽刚(左)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钟平老师的指导下调试微型分拣机。 (孙凡悦 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共建的鲁班工坊,被非盟总部设立为非洲各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非洲各国培养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东非国家输送高水平职业师资。技能鉴定。
蒋江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派出的埃及鲁班工坊中方联络员。她在海外工作10多年,已传授1500多名来自其他国家的“工匠大师”。 《埃塞俄比亚先驱报》报道称,埃塞俄比亚此前缺乏相关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鲁班工坊通过与当地合作弥补了这一缺陷。
鲁班工坊现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金名片”。
据介绍,鲁班工坊经过八年的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培养了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可中国产品的技术技术人才,有效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李力表示,2016年以来,天津已在亚非欧23个国家共建设鲁班工坊24个。坚持推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外教一对一有什么优势,累计接受学历教育2.2万人,接受职业培训3.5万人,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等层次。越来越多的人从鲁班工坊学到了谋生的技能。这些走出鲁班工坊的各国年轻人的就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设立鲁班工坊的海外合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显着提高。”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景红阳表示:“未来,天津将在推进鲁班工坊建设、提升鲁班工坊建设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为建设教育强国、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作出贡献。”
“授人以鱼”贡献中国智慧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走出去”。目前,鲁班工坊与120多家中资企业合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出海提供本地化人力资源支持。吉布提、泰国鲁班工坊为亚吉铁路、中泰铁路建设培养人才;南非、肯尼亚、俄罗斯鲁班工坊培养ICT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中国企业海外本地化就业需求;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与塔吉克斯坦10多家中资企业建立产教协同教育联盟,持续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才...
“中国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中外合作的窗口,为世界培养技能人才做出贡献。”长期参与鲁班工坊建设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郑青春说。
只有真正了解世界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才能制定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鲁班工坊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杨艳表示,鲁班工坊品牌的创建秉承了这一理念。鲁班工坊始终坚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原则。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海外专业师资,还开发了打造智能制造、铁路交通、中医药等领域的“金课程、金教材”。开发国际专业课程100余门,出版双语教材145种,开发实训手册和活页教材420种。
“这种探索也得到了很多外籍师生的认可。”杨艳表示,目前鲁班工坊合作开发的14个类别60个专业已全部进入泰国、柬埔寨、吉布提等合作伙伴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项目的16个国际专业标准已通过经伙伴国政府认证。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日益受到世界认可。天津外国语大学俄罗斯外教伊琳娜·安德烈耶娃认为,中国职业教育融合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和工艺,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职业教育项目已在多个国家开展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培训等海外办学项目,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我非常看好各国之间职业教育合作的前景。不同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吸纳转化优质资源,助力全球职业教育发展。”伊琳娜·安德烈耶娃说道。
务实举措让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走向更深层次。为加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互学互鉴、融合互通,在2022年召开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有关各方发出倡议,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安岩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联盟筹备工作已顺利完成。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职业技术学校、行业企业和教育机构等89家机构将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本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期间,联盟将召开第一次联盟全体成员大会,通过联盟章程外教一对一有什么优势,组建第一届理事会。
“世界职业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合作。”东盟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马来西亚东姑阿都拉曼大学校长于方达表示,分享造福世界的智慧和经验,共同推动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中国正在做出的努力。
发表于《参考消息》,第8页,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