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15日发布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署名徐李颖的文章,该文记录了作者在新加坡和美国两地教授汉语的实践。文章指出,徐李颖结合在新加坡教授华文课的体会,对比了美国和新加坡两地汉语教学的差异,并阐述了她对华文教育方面的见解。
文章摘编如下:
近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担任助教欧美外教和东南亚外教差别大吗,负责教授本科生初级汉语课程。在此之前,曾在新加坡从事过华文华语教学工作。通过对比美国和新加坡两地的汉语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现分享部分观察所得与个人见解,希望能为新加坡的华文华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沟通工具还是情感载体?
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选修中文科目的美国大学生里英语培训,具有中国血统的学生数量非常有限。每个班级中,通常只有零星一两位华裔学生,然而,他们选择学习汉语的核心原因正是自身的华人身份。另一方面英语,对于非华裔的学生而言学英语,中学时期曾经到访中国,或者计划在完成学业后进入中国从事商业活动或继续深造,是促使他们选择学习汉语的关键驱动力。这表明,具有华裔血统的学生中欧美外教和东南亚外教差别大吗汉语教师:美国与新加坡的汉语教学差异究竟在哪?,情感动机占有一定比重,而在其他学生群体里,汉语的实际用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掌握中文交流、事业进步是他们钻研汉语的核心愿望。为此他们展现出很强的内在动力,并非为了他人或外部压力而学习汉语。他们清楚得很,为何要学习中文。
海外汉语的教学主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因此,教材和教学计划都侧重于实际应用、交流能力和工具价值。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只是作为辅助,讲解文化是为了让他们更熟练地运用汉语。在这个领域,海外汉语教育的目的十分清晰:实现交流、达成沟通。
从入门级的第一堂课起,即便掌握的单词数量不多,也要鼓励他们进行口语表达,从讲述个人情况、介绍家庭成员、邀请同伴一同进行户外活动等,都属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随着学习深入到较高层次,所接触的词汇会变得更加抽象,句型结构也会愈发繁复,然而讨论的主题和涉及的概念,依然是他们已经了解和熟悉的领域。
当在新加坡教授华语时,发现最大的阻碍是“母语”这个身份。由于是母语,**们从学习之初就必须把华语视作首要语言,它不仅是沟通手段欧美外教和东南亚外教差别大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以及无形的血缘联系束缚。然而现实困境在于,学生们接受的其他所有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唯独华文课程使用华语教学。此外,社会整体以英语为主,许多讲华语的家庭语言也在逐渐转向纯英文,许多说华语的家庭变成了双语家庭,完全的华文母语环境现在已经没有了。
学习者研习汉语期间,常因心理负担过重,且抱负与境遇差距悬殊,因而感到沮丧。他们内在的主动意愿非常欠缺。进入高校阶段,出于实际考量,部分人打算再次钻研汉语。然而,同样受制于心理负担等因素,他们的学习之路遭遇了阻碍。
我教过一些成年人,他们因工作须重拾华语。这些人自我要求很严,可是身为华人,却对讲不好华语感到不安,这种顾虑让他们不敢开口,也不敢多听,结果反而比那些仅把汉语当工具学习的其他族裔学生学得慢。
在美国,重新习得本族语的人被称为“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即族裔语言学习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环境,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对他们进行教学,难度比教授外来语更大。
母语还是第二语言?
美国对外汉语的教学方式参考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论成果,不再侧重于讲解语法知识,而是提供丰富的例句,有效激发成年学习者的既有知识储备和母语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发现第二语言的结构特点与内在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远比教师单向传授语法规则更具成效。
新加坡的华语教育模式基本沿袭了中国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框架。中国的语文课程并非侧重交流能力培养。该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授与日常谈话不同的书面文字规范。所以中国的语文教育更着重于提升书面表达技巧和延续传统文化。
新加坡的华语教育在此领域目标不够清晰,它被当作“母语”使用,负责传授许多文化知识、传统规范以及书面文字,然而实际上许多学生连基本的华语交流技巧都掌握不好,而传统规范和文化内涵又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非华语环境中,既想发挥语言的交流作用又想承担文化传承的任务,常常导致两方面都做得不理想。
见过一篇来自新加坡小学的阅读材料,内容涉及母亲误以为**犯错而施以惩戒,**感到困惑,父亲出面调解,指出母亲行为实为取悦邻里,希望**体谅母亲用心。该篇阅读意图传递传统理念,然而其内在逻辑与现今观念存在显著差异。原本就缺少学习意愿的情况下,此类内容会让学生更加觉得华语呆板、陈腐,难以亲近。
新加坡的华文教师多数拥有中国教育背景,因此他们或许擅长教授“母语”,却不一定掌握教授第二语言的方法,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困难缺少实际感受。相比之下,那些经历过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或许更能了解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讲授本族语与教授外来语,在教育理念上,采取的策略差异显著。美国作为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学习第二门语言乃至第三门语言的现象十分常见,众多学子在进入大学殿堂之前,已经掌握了两门或三门语言,例如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日语等。探讨语言培养途径的学术著作数量可观,汉语教育者借鉴了诸多见解欧美外教和东南亚外教差别大吗,施用于语言传播领域效果显著。
先前提及的第二门语言的学习主体主要是成年人,这一情况与新加坡的实践存在差异。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接触华语,到中学阶段终止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并非成年人的第二语言教育;从学生掌握的词汇程度和交流技巧来看,这种语言能力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母语或家庭常用语言。
新加坡的华语教育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既与中国本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也与美国实施的对外汉语课程不尽相同,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培养模式,介乎于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掌握之间,与那些以本族语为背景学习该语言的人群情况类似。
倘若有专家得以对新加坡华文教育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深入剖析,探寻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这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科教育的进步,更能为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开辟崭新的路径。(徐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