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六晚上,南京鼓楼广场的东北方位,总有一些人借助灯光用英语热烈交流,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由市民自发形成的英语活动场所,也是许多南京人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口语练习有了更多选择,但这个小小的角落里的英语交流活动从未停止。紫牛新闻记者获知,鼓楼英语角参与人数最少的时段仅剩两三位,但在众多志愿者的推动下,活动得以维系并增设了分支英语培训,吸引众多人重新聚集。其中不乏参与活动四十载的资深成员,也有自幼由父亲带领参与的孩子,他们共同守护着这一文化标志。
为了和妻子的赌约
40年前他自学考过托福
记得鼓楼英语角最初在湖南路东头的外文书店开展,之后逐步迁至鼓楼广场,那是在1983年,可能到1984年时才变为固定活动,算到现在已有大约四十年了,紫牛新闻记者在大行宫某栋写字楼里遇到了现年77岁的许可为,他每周六都会去鼓楼英语角的室内场所【紫牛头条】40 岁鼓楼英语角仍在,77 岁老人练口语从未间断还考过托福,和朋友们用英语交谈。
许可是南京最早加入鼓楼英语角的一批人,四十年来基本没有停止过活动。他向笔者透露,想要学习英语的念头,来自于一次与外国人的交流。1980年代初期,他在鼓楼碰到一位外国人问路英语,那时他的英语能力还比较弱,面对询问感到有些不自在。一位容貌出众的女孩走上前来,运用十分娴熟的英语向对方说明前往玄武门的路径,那一刻我深感难堪,原来一个年轻女孩的英语水平竟然超越了我。这一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南京有外教一对一教口语吗,回家后我立刻与伴侣打了个赌,以100美元作为赌注决定学习英语,并准备参加托福考试。这段回忆促使他立刻开始努力,每周都坚持前往英语角锻炼口语能力。三年之后,他成功通过了托福测试,成绩相当优异,英语也转变成了他职业与日常中最关键的助手。那个时期一百美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后来用挣到的钱购置了一条项链,赠予了心爱之人。
许可为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
徐可为后来在英语角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位还邀请他赴美探望,双方因此结下了真挚的友情。许可为表示,英语学习必须持续不断,2016年他七十岁时觉得有些吃力,便决心重新投入许多精力,每天坚持学习三个钟头,这一坚持就是七年。
1岁起跟着父亲去英语角
如今拿下英语演讲比赛冠军
媒体报道显示,活动场所里时常有青少年参与互动,一旦沟通遇到阻碍,一位身材较高的女孩便会主动介入,她以娴熟的英语能力重新引导谈话。这位名叫高语烟的少女现年十三岁,她曾是鼓楼英语角里年纪最小的成员之一,早在周岁时便跟随父亲初次体验了该活动。关于童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她仅存模糊片段,回忆起当时只是觉得趣味盎然,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语言教育。那时候当地的外国人会通过各类活动与我们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我们的英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高语烟表示她自小就接触英语,英语是她最早掌握的外语,原因是她的父亲在涉外旅游机构担任讲解工作,因此长期用英语对她进行教育。
高语烟目前就读于南京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六年级,并且担任南京市女子排球队的小队员。自她懂事以来,就从未间断过参加英语角的锻炼,除非生病或比赛期间,不论天气如何,她都会在父亲的陪同下出席。三年级那年开始,她参与了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这些年里,她在江苏省的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项。竞赛首个环节是英文表达,第二个环节是即兴陈述,参与该项活动必须能够认识词汇,并且独立构思情节进行叙述。她在班级中担任英语联络员,教师清楚她的能力,于是在授课期间经常用英语与她交流,甚至责令她把全部的阅读材料转换成中文。
高语烟和许可为老先生用英语交流
低谷时只有两三人参与活动
但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鼓楼英语角得以持续开展,主要得益于众多志愿者的热忱奉献。担任组织者的王崧透露,他是一名英语教师,在求学期间就曾参与过当年的鼓楼英语角活动。2018年,抱着探望旧地的想法,他前往鼓楼广场,随后通过网上搜索,从某个论坛的网友那里得知英语角仍在进行中。“我去找的时候,第一次没找着,因为那阵子鼓楼广场在整修升级,好些摊位搬到了半公里之外的凯瑟琳广场。”王崧讲,“那时英语角正处在人员流失的时期,他参加过几次聚会,后来就没人再牵头了。”部分英语团体负责此类活动时,由于难以获得经济效益学英语,可能迅速停止安排,在随后的阶段里,即便缺少组织者,参与者们依然保持着按时参加的习惯。王崧向笔者透露,活动无人牵头后,英语角暴露出若干弊端,场地的提供与安全措施难以落实,活动形式变得松散无序,逐步导致一些刚接触英语的人失去了参与热情。
王崧(左)在和来英语角的小朋友们交流
最冷清的时段,常常只有两三位老成员到场,彼此闲谈解闷,鲜有新面孔加入。王崧和几位同好者创建了联络群组,陆续策划了登山、探访书城的集体活动,逐步重新吸引了众多关注。约莫一年光景,群内人数增至五百分,紧接着又开设了第二组群,并安排了面向外国学生的特别项目。那会儿,一些来自美国德州的学子,我们安排他们去瞻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义务担当向导,协助他们认识中华文明与过往岁月。
王崧表示,在疫情之中,鼓楼英语角曾经历最长的停顿,由于封锁措施导致活动中断了数个星期,等到管控有所放宽,参与者们仍旧努力维持了活动。如今,鼓楼英语角已经走过了最为艰难的阶段,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持续进行的事业中。
大家在英语角聊天,氛围轻松
“鼓楼英语角”不限于鼓楼广场
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王崧记得,随着鼓楼英语角参与人数增多,活动地点变得很不固定。因为电信大楼旁的广场舞等事项声音过于嘈杂,严重干扰了交流,他们便持续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场所。他跟他说过,有一段时间只能去附近的星巴克、麦当劳搞活动南京有外教一对一教口语吗南京有外教一对一教口语吗,虽然那边的人态度都不错,可是一旦人多了肯定会有干扰,他们随后又重新搬回了原先的地点。疫情过后,华侨图书馆联系他,承诺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上的帮助,因此才有了如今大行宫这个室内场所,每周二他们还会到朝天宫那边一个比较清静的广场开展活动。
记者在朝天宫活动现场目击,此处的英语角活动大约有20人参与,远离了市民活动比较喧闹的广场区域,于西门一个偏僻角落开展。人群中有一位女士牵着一条大狗与人攀谈,十分引人注目,她向记者透露,自己叫黄淑兰,今天首次发现这个英语角,感到非常高兴。黄淑兰晚上带狗散步时,听到有人用英文交谈,便上前参与,后来发现正是过去的鼓楼英语角,不知不觉中谈了约三十分钟。她说自己小的时候曾乘坐公交车去鼓楼英语角,没想到会在此重逢。她在跨国公司上班,日常会议中频繁使用英语,虽然听力尚可,但说话对她始终是个挑战,如今她已计划每周坚持来此。
目前团队里大约有六七个成员,他们分别来自不同领域,都是英语学习的爱好者南京有外教一对一教口语吗,共同的愿望就是让英语角能够持续举办,守护每个人童年的那段美好时光。王崧说明,团队的首要任务是防范那些意图不良的参与者,一旦发现就会将其排除,以此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其次,志愿者们英语水平尚可,会引导新成员参与讨论,让他们逐渐适应交流环境,保证他们能够发言,获得参与体验。此外,他们有时借用他人场所,活动结束后必须清理环境,恢复原状。我们正在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期待热忱的朋友加入组织。
王崧认为应该广泛开展,增设许多分支站点。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愿意提供场地,开设分支站点关键在于招募志愿者。只要他们住在附近,并且愿意投入时间,我们就能举办活动。目前鼓楼英语角在大行宫、朝天宫等区域设有分支,将来还打算在江宁、南艺等地方增设更多站点。
学英语的方式在变
但面对面的交流更有意义
王崧觉得,经常来英语角的人,在这里也只度过他们生命里很小一部分时光,他们最终都会去追求新的方向。老成员中,有的现在很难见到,有的工作太忙,有的则断了联系。至于那些小孩子,升入学校后,有的选择去国外深造,有的来得也不那么频繁了。他说明,英语角经常有新面孔加入,例如不少家长会领着孩子过来,许多孩子英语会话能力很强,场所还设有“迷你班”教学龄前儿童阅读绘本,引领他们接触内容更丰沛的英语角,为他们打开英语交流的通道。
如今的鼓楼英语角,参与者构成更加丰富多样,既有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也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上班族、学术研究者,以及众多喜爱英语的中年群体,同时还包括了各所大学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如今,形形色色的视频应用、网络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英语角的角色,孩子们能够在家中与远在大洋对岸的朋友用英语对话,记者向许可为询问,当前英语角为何还能吸引年轻群体的原因是什么他强调,当面的沟通永远不会过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但沟通的核心是情感,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动作都是沟通的构成要素,科技能够辅助他们建立基础,但无法实现沟通的所有环节,这就是英语角持续举办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