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英语教育经验:“站在汉语的肩膀上学外语”

2024-03-05 06:54发布

中国人常常认为日本人的英语不好——这是一种错觉。 日本人“英语说得不好”,而不是“英语学得不好”。 据雅思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12年,在全球41个主要雅思考试国家中,中国大陆考生学术雅思平均分5.6分,排名第34位,落后于日本、韩国、越南。 ,仅排在伊拉克、利比亚、沙特阿拉伯等国之前。

“说不好”并不意味着“学不好”

日本人学习英语的突出问题是发音不标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日语中存在大量的借词。 这些外来词是在各个时期从各种外语(主要是英语)引入的。 在与片假名一起发音后,它们就成为日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从小就习惯听、说外语的日本学生来说,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这些似是而非的外来词发音就成了一种干扰。 要知道“母语”的影响有多么根深蒂固。 其次,日本人比较内向,追求完美,怕出丑。 因此,他们常常害羞不敢说话,给人一种口语能力弱、沟通不积极的印象。

抛开这些弱点,日本的英语教育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建立“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教育模式。 作者模仿发展经济学中“最优技术”的概念学国语口语最好的免费软件,提出“最优英语教育”的观点。 北京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在降低中考和高考英语成绩的同时,提高了听力考试成绩,而山东则提出取消听力考试。 这一区域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优化英语教育”的现实合理性:在高度国际化的北京,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的外国人较多,直接进行英语交流的必要性较高,而且加强英语听力教育是合理的。 另外,北京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人力、财力等),有实力实施。

北京的发展阶段与日本比较接近学英语,做法也类似。 日本传统英语教育与中国类似,即非常重视语法、阅读和写作。 日本作为一个以教育立国的国家,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 以英语为例。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用沟通能力,自1987年以来,日本文部科学省、自治道、外务省不断联合启动各类政府项目并投入资金在中国。 小学课堂引进和充实外教(英语国家教师数量持续增长)。 北京教育改革方案中加强倾听也是与时俱进的做法,现实需求是第一动力。

二是英语教育社会化、阶梯化。 在以教育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实施者不仅是学校,还包括职场(用人的企业、政府部门、各类社会组织)。 他们相互协作学国语口语最好的免费软件,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链条。 许多人抱怨他们无法使用学生时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知识(包括英语)。 这种抱怨不一定有道理学国语口语最好的免费软件,因为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有些知识并不是“你不能使用它”,而是意味着你“感觉不到它”——事实上,人生最重要的知识,比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能直接使用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项特定的工作需要“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来完成。

在日本,各个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都有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包括语言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 我们看到:在终身教育的轨道上——先是学校教育,然后社会(职场)接过学校的接力棒,继续下一阶段的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叫基础教育,那么社会教育就是应用教育。 没有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就无法继续。 没有应用教育,基础教育就像树干,无法发枝生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第三,快乐学习是培养真正创新人才的渠道。

日本于1980年、1992年、2002年三次推出“快乐教育”(教育),目的是防止学习者因填鸭式教育而感到焦虑和沮丧,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多样化才能。 “快乐教育”不是简单的“减负”,而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彻底调整。 是对“快乐学习”——快乐学习的回归,是培养真正创新型人才的渠道。

日本从2011年开始在小学实行英语教育,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周必须至少上一节英语课。 这些英语课程不是必修课,侧重于简单的会话、写作、唱歌和游戏,并且不需要考试。 从2020年起,英语将成为高小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节英语课,以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和考试。 与此同时,英语教学已推进至三年级。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至少必须上1-2节英语课,但不需要参加考试,以免失去学习兴趣。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 英语和数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择校前提。 这种咄咄逼人的教育(包括英语)的后果现已显现:

据美国常春藤名校2013年公布的数据,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名校的中国学生辍学率为25%。 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都曾是名列前茅的大学。 点候选人。 与此同时,六年来,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就读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增加了35倍。 然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他们沉迷于封闭的华人圈子里。 这群蜂拥而至的留学青年似乎从未到达彼岸(南方都市报,2013年10月27日)。 科学的教育必须是人文的教育。 快乐学习的理念是否会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和践行?

先掌握,再批评

英语是西方文明的载体,并不局限于工具意义——但在非母语国家,英语学习重在工具学习(单词、语法、句型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汉语学习的内容以文化、历史、文学等教育知识为主。

笔者认为,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非英语国家的教育应该立足本国,放眼世界。 学生在了解西方文明之前英语,应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并进行比较。 我发现普通话的教育程度是你对西方文明的洞察,是对外语外壳的填充。 北京的这次教育改革,提高了高考语文的成绩,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成功的普通话教育不能仅靠提高分数来实现。 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改革任务(这取决于后续的教学大纲和评价体系如何改变)。

说起普通话,就不能不说汉字。 今年夏天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暴露了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问题。 应该说,这与计算机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在使用汉字的日本学国语口语最好的免费软件,问题同样严重。 但日本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对于笔画较多、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通常写平假名(类似于汉语拼音); 较正式的出版物会使用较多的汉字,但不会经常使用。 常见的汉字常常用假名来标记,因为很多人可能知道发音但不熟悉汉字。 通过灵活的方式,汉字在日本并没有被普遍排除。 人们根据需要学习,掌握汉字的数量取决于需要的程度。 这种务实的做法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智慧。

现代文明首先由西方开启——“脱亚入欧”主张者、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在自传中称自己从小就讨厌汉学 - 春江水管鸭是一位先知,他敏锐地感觉到,对于日本的发展来说,西学和后来的英语是新知识的源泉。 但有趣的是,福泽谕吉小时候接触的第一件事就是汉学,而且学得很好,汉学基础也很扎实。 换句话说,福泽谕吉对汉学的批判正是基于他对汉学的理解。 。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鲁迅身上。 鲁迅曾大声宣称自己“不读国文”,但我们都知道鲁迅的古文功底非常深厚日本英语教育经验:“站在汉语的肩膀上学外语”,而他又恰好是一个读大量国文的人。

在接触和学习西方文明时英语,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文明始终是基础。 理性认知能力是在众多极端中不断奔跑、回望、寻找和推测的结果。 这里没有捷径。

“站在普通话的肩膀上”的英语学习理念或许是消除普通话与英语非此即彼之争、走向和谐统一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