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国庆专辑》讲教育故事,看教师成长巨变 | 乡村小学巨变

2024-07-15 14:30发布

农村小学的沧桑 淄博市桓台县荆家镇侯孙联合小学 李东

没有人不怀念童年,童年的记忆也总是离不开梦里的小学。我也是,离开村小学又回到村小学,不变的是情感,改变的是村小学的过往。

“我要上学!”1976年8月,我向家人提出要求。那一年我7岁。入学没有年龄限制,学前教育也没有限制,我顺利走进村校大门,从流浪儿变成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校是村西北角几间土坯房,原来是村里李家的祠堂(四旧破除后,连祠堂都改成了教室)。我们低年级的桌凳是用预制的水泥板做成的,夏天还好外教一对一芒课,冬天就有点冷,我们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了3年。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搬进了另一间房子,不是土坯房外教一对一芒课外教一对一芒课英语,而是青砖加土坯的房子,看上去好看多了。桌子换成了木板做成的案板,座位是从家里搬来的小椅子、小凳子,什么都有。 幸好农村孩子很知足,我们不挑剔,其实也没资本挑剔,上学要花钱,家里能给我们交学费就好了。

“我们要搬进新教室了!”一个好消息在四年级的教室里传开。1979年8月,当时的后孙学校修建了六间红砖大教室,比我们当时用了十几年的青砖教室宽敞明亮多了,当然也比我们以前用的土坯教室好多了。新教室就位于土坯教室后面50米处,看上去高档大气。其实那时村里的集体经济不错,这也是当时人民公社范围内最好的房子。新房子前面挖了两个大开间,是建房时就地取土的杰作,挖出的土用于新房的地基和房子内部的地面填土。

搬进新教室,我们也搬来了哥哥姐姐们用过的木头桌椅,都是双人桌,粗糙、陈旧、沉重,桌面上全是刻的沟沟坎坎,与新房子格格不入,偶尔有一两块上面还刻着歪歪扭扭的“早”字,那一定是哪位同学学了鲁迅的文章,模仿他刻的。

房子建好了,村里(当时叫大队)没有能力重建围墙,学校一直开着,直到1993年搬迁到新址。校园外面都是农田,我们可以趁着放假偷偷去田里破坏庄稼,春天踩小麦,夏天折玉米。

那些日子,家长要按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基本让孩子上学,童年就在打闹玩耍中度过。每次下课,看见老师进办公室,我们原来的老实就荡然无存,我们轰轰烈烈地跑出教室,跑到大湾底下英语培训,打起架来,然后一拥而上。大湾大部分时间都是干涸的,没有水,基本就是教室每天清理出来的废纸等垃圾的倾倒点。其实废纸并不多,很多家庭买不起笔记本,孩子也没有纸可以随意撕下来挥霍,所以不脏,就算在黄土里打滚也没关系,农村孩子整天玩土,也习以为常了。 或者小一点的孩子找一个高大强壮的同学骑在身上,然后三五个人跟在后面组成一个战斗队,然后和同一对人马打架,把人撞倒拉倒,发出很大的声音。不远处就是小清河,暑假放学后,两三个人会去河边玩。没有人担心安全问题,基本没人管。

就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一晃就到了1981年7月,我们小学毕业了。我带着简陋的条件和自然的喜悦离开了小学,开始了留学的旅程。但童年那份单纯的快乐,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十一岁那年,我背着行李,走进离家二十公里外的国办初中,离开了可以玩泥巴、打架的学校。童年的记忆渐渐成为我脑海里的背景,成为抹不去的乡愁。41年后,直到2017年8月,我独自回到了同名的村小学。当年那个调皮的学生成了村小学的校长。1993年学校搬迁新址,平房变成了楼房。在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空间里,我寻找着记忆中的童年。

昔日的砖瓦教室,由李家庙改建扩建而成的建筑群,依然矗立在村子的西北角,只是被改作他用。新学校里,没有大开间,没有农田,没有土坯房,也没有砖房。一栋栋砖混结构的小楼矗立在校园里,占地3000多平方米。白色的马赛克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晕。楼前有一片小花园,翠绿的草地、色彩斑斓的景观树,无不透出生命的色彩。一尊汉白玉雕像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是一位手捧书本,静静注视着绿色校园的安静女教师。“多思考,多智慧”,毛泽东主席五个铿锵有力的大字,镶嵌在楼门正上方,红色的背景衬托着金色的大字,喜庆而庄重。

在这现代化的校园里,我开始了另一所美丽乡村小学的故事。

“春雨春风万里晴空,夏季五谷丰登暑气逼人,秋季严寒霜降,冬季冰雪寒冷。”40多名孩子盯着讲台上的大屏幕,一句一句地说着,沉浸在这诗情画意的场景中。

“小老鼠爬上灯台,偷了油学英语,下不来……”20多个小朋友也跟着大屏幕开心地朗诵起来,童声中洋溢着玩味和抑制不住的喜悦。

这是我和孩子们每天的第一节课,也是上海沪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美丽乡村公益课程之彩虹花与欢乐晨读课程。每天上课前,孩子们早早来到教室,小管理员们早已打开电脑,打开连线河南名师师超礼的CCTalk程序。

“早上好,晨曦!早上好,孩子们,老师们!”伴随着石朝丽老师柔和而富有磁性的声音,美好而充满诗意的一天开始了。

“荷花已凋零,没有雨盖,菊花却依然傲霜而立。你要记得一年最好的风景,是橘子黄了绿了……”晨读的声音响起。

“你拍一下,我拍一下,一只黄鸟落在门堤上;你拍两下《教师节国庆专辑》讲教育故事,看教师成长巨变 | 乡村小学巨变,我拍两下,一只喜鹊落在门外……”低年级的早读继续进行。

十几个孩子不时抬头看着屏幕,将手中的彩色卡纸折叠起来,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裁剪。

“老师,是吗?”

“老师,这样可以吗?”

“老师,老师!我剪好了!你给我拍张照吧!”

“是啊!我也剪了。老师也帮我拍张吧!”

“老师,你看我!看我剪的蜻蜓!”

“老师,看我!看我剪的蝴蝶!”

“老师,看我!看我做的剪纸!”

原来,这是一堂手工课,孩子们正跟着河南三门峡的老师在屏幕上剪纸。这也是互联网给孩子们带来的美丽乡村公益课程之一。门外,孩子们制作的螳螂虾被张贴在班级的展示墙上,其他学科的老师也经常收到孩子们送来的自己得意的剪纸作品。

“老师,下一节课是星期五,别忘了哦!”

“老师,下一节课是星期一,别忘了!”

每次下课,我都会收到小朋友们善意的提醒,不知不觉中,我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叮……,上课时间到了!”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纷纷拿出平板电脑,小手指一指,连上网络,开始了一段探索之旅。汉语课、外教课、信息课……学校里三、四、五年级的小朋友外教一对一芒课,都有了自己的平板电脑。现代化的工具是这些农村孩子的日常必需品,村外的精彩世界对他们来说不再遥远。乡村小学里的孩子在变,老师在变,学校也在变。一种比爬树、挖土更有成就感的美,在乡村小学的校园里悄然绽放。

四十年前,那间高档教室没有电,照明靠煤油灯;如今,电已成为昨日的神话,数字化学习正在成为这所学校的景观。

转眼间,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让教育和乡村小学焕发了新的生机。虽然昨日的想象无法描绘出今天的景象,但从昨日一路走来的人们,却亲眼见证了这所乡村小学的沧桑。改革开放40年,也是乡村小学蜕变的40年。故事还在继续,教育也在改革开放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上书写着进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