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举行。中美人文交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等七大领域,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本轮磋商双方预计将签署12项合作协议,达成135项成果。
此时,在距北京一千多公里外的安徽省黄山市万安古镇英语培训,中美人文交流中心刚刚在休宁中学迎来十周年庆典,双方代表向休宁中学创始人胡金阶先生铜像敬献花篮,并共同栽种桂花树。
雅礼协会是1901年由耶鲁大学毕业生创办的非盈利组织,百余年来致力于发展中国教育医疗事业,促进中美文化交流。自2006年起,协会与休宁中学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拔培养两名母语为英语的耶鲁大学优秀毕业生,每人担任英语教师两年。同时,休宁中学也帮助前来“任教”的老师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10年来,20位不同肤色的耶鲁毕业生落户黄山脚下,与校园里的学生同吃同住。他们的到来,不仅帮助当地学生提升了英语水平寒假外教一对一,也为众多农村孩子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融入世界的文化自信。
高考前夕,高三学生胡云英谈及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时,早已下定决心。去年4月寒假外教一对一,胡云英入选“耶鲁全球青年学者计划”,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耶鲁大学参加研修项目。
该项目每年从全球110多个国家选拔600名高中生赴耶鲁大学参加全球政策、法律、经济、科学与创新等领域的学术活动,大部分为自费生,极少数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可获得全额奖学金。
“它的申请过程就像申请美国大学一样,手续严格而繁琐,而且成功申请的一般都是大城市国际班的学生。”该校老师何学友说,当外教司友林介绍这个项目时,品学兼优的胡云英很快就被学校选中。
让司幼琳印象深刻的是英语培训,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并蔓延至欧美时,胡云英在美国休假期间每天都会联系司幼琳,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当看到这个富有爱心的女孩坚定地表示以后要从事生命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司幼琳深受感动。
胡云英中考时虽然英语考出了147分,但缺乏更“国际化”的视野和知识。在司幼林的指导下,胡云英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反复润色求职信。最终她在申请过程中自信地展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表达了科研思路,从而通过了审核,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作为指导老师,司幼林和几位外教牺牲了自己的寒假,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对胡云英进行进一步的口语训练,指导她学习美国文化。
“和我一起去的还有四名中国学生,他们大多是抱着申请耶鲁大学的目标而来。”此行虽不是为了考上耶鲁大学而“敲门砖”,但胡云英最大的收获是,她现在可以自信地围绕既定话题,与来自各国的世界级教授、高中精英进行分组互动交流。
司友林离开休宁中学后寒假外教一对一,外教张庆梅、石琳接过了“接力棒”。在他们的带动下,“奇迹”再次延续——今年4月,何继元、余飞、王雪三名学生获得了“耶鲁全球青年学者项目”的全额奖学金。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连续两年选拔4名来自山区中学的优秀人才。
“外教带来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这四位尖子生身上,他们让我们真正爱上了英语。学英语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和世界沟通。”休宁中学毕业生陈莉(化名)说。这名理科生原本对生物感兴趣,但正是在外教的影响下,她报考了外语专业20名耶鲁毕业生在皖南中学任教十年,而这对理科生来说并不是优势专业。
“我是班里公认的发音最好的学生之一。”当她介绍自己来自休宁中学、跟随耶鲁外教学习英语时,“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
和很多山区孩子一样,陈莉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小我就极其害怕登台寒假外教一对一英语培训,大脑一片空白。”
“我很荣幸能成为外教组织的辩论社的一员。”在她看来,“参加辩论对我的影响很大,改变了我对舞台的恐惧,思维的逻辑性、英语语音语调都有了提高。”
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如今,当司友林能用流利的汉语甚至黄山当地方言交流时,他也感到了成就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毕业后他选择在休宁中学做志愿者。两年的时间,他深深地爱上了徽州的山水风情,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段执教经历让他对汉语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虽然我在耶鲁学的是认知科学,但我的沟通能力并不是很强。”他坦言,“休宁中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还让我了解到中国学生的优势和问题。”
这段在中国的教学经历也让司友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和合伙人在香港创办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我们搭建了一个在线平台,让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可以给中国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在线辅导,帮助他们申请美国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