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人疑惑:会多国外语的擦鞋阿姨为何火?这里人均英语四级

2025-08-17 06:52发布

“你也是来拍‘擦鞋阿姨’的吗?”

赵师傅抬眼看了看记者手上的拍照工具,然后把手指向那个地方,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

胡根兰是赵师傅常说的那位擦鞋的女士,她今年五十三岁了,已经在金华生活了十多年,一直靠擦鞋为生。最近,胡根兰因为自己学会了好几种外语,还能和外国人轻松交谈,结果一下子出了名。她那非常好用的外语能力,加上她总是很乐观,态度又很积极,让很多网友都把她当作是生活的榜样,称她为“生活强者”。

记者微微颔首,赵师傅顿时来了兴趣,说最近她特别出名,很多人慕名找她拍摄短小的视频作品,我们感到十分费解,毕竟在义乌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

在义乌逗留三天期间,记者走访了胡根兰时常光顾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和宾王158文创园等场所,却始终未能找到她本人踪迹。有商家透露,她过去几乎天天出现,但近期却鲜少露面。也有传闻称,她被一些网络视频创作者邀请去参与拍摄了短片。来自芬兰的艾利克斯自称是记录胡根兰最早的博主之一,并且向记者展示了多段与她互动的视频片段谈及何处可以寻访胡根兰,艾利克斯面露难色表示,已经连续三天未能与她相见,对于她现处的位置,本人同样无从知晓。

艾利克斯发布的和“擦鞋阿姨”的视频。 受访者供图

义乌这个地方,很多做生意的女性代表了当地商人的普遍形象。她们工作努力,态度踏实,并且愿意去掌握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性格开朗,对自己充满信心,目标明确。可以说,在义乌,任何人都有机会像“擦鞋阿姨”那样成功。

学英语的热潮

清晨八点半,义乌国际商贸城刚开始营业,年届五十的单晨晓便来到铺面。她稍作整理,从行囊中取出通讯工具和书籍,随即投入早读。起初借助电子应用记忆新词,随后参照文献温习旧句。

单晨晓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学习材料,仅笔记本就准备了众多本册,堆叠起来形成高高的卷宗,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布满了记录,部分词汇还采用中文谐音进行了注释说明。她向记者说明情况:所谓customer,指的是顾客,也就是“卡丝他们”,他们把顾客的钱都汇聚到我们这边来。另外还有quantity这个数量概念,被称作“筐他提”,意思就是购买多少由他们来决定。抬头看,墙壁的空旷地方,整整齐齐地张贴着店铺货品的文字说明和日常沟通的短语,这些内容都使用英文书写。

单晨晓在学习英语。 朱凌君摄

单晨晓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三楼售卖装饰品和手工艺品。他是市场最早一批加入的商贩,在业内有较长的从业经历。二十多年前,单晨晓从东阳老家来到义乌创业,投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他的店铺里,梳子是核心商品。他还曾销售民族特色背包,这些产品销往全球各地的旅游胜地。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后来他改售铜器等手工艺制品。

单晨晓原本毫无外语功底,每次遇到外国客户时总是呆立当场,因而损失了许多生意机会。回忆起往昔情景,单晨晓连连摆手。他们店铺售卖木梳,自己当初连梳子的英文都不认识,与外国客人沟通全靠计算器显示价格,给他们瞧一瞧,实在可怜,而且差错惊人,但无可奈何,当时所有人都是边比划边猜测地开展交易。然而这种方式终究行不通。单晨晓语气加重,说道,做买卖你若听不懂他人言谈,岂非寸步难行?眼见旁人用外语洽谈交易,订单接连不断,单晨晓心生向往,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学习外语的心志。

今年五月起,义乌商城集团开始固定举行英语学习班,对所有商贩无偿提供教学,具体在商贸城一区进行。每个学习阶段持续二十天,每日探讨不同的议题,诸如规格、材质、费用、装订等义乌外教一对一英语培训,核心是掌握交易过程中实际应用到的英语表达。单晨晓因此参与了报名。开学那天,她很快掌握了一句话,那就是,她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接到更多业务,她对此很清楚。

单晨晓身材不算高大英语,喜欢选择红色服饰,行事雷厉风行、充满活力,并且总是面带笑容,被周围邻里视为“快乐源泉”。不过一谈到英语学习,她立刻变得神情专注义乌外教一对一英语培训,不停表达困扰:“最大的阻碍,在于年纪增长导致记忆力下降,掌握的词汇时常遗忘。”从前,上英语课程时,她几乎总是第一个抵达,常常提前半小时左右。她表示,若不及时到场,前排座位便会被他人占据,每天清晨都有数百人到场,若站在队伍末尾,根本无法听清讲解,也无法与授课教师进行直接互动交流。

单晨晓的英语笔记。 朱凌君摄

幸运的是,结果令人满意。如今再碰上国外商人,单晨晓不再畏惧表达,甚至会主动迎上前去亲切地打探。尽管对话过程中时常出现语言不流畅的情况,有时甚至逐字逐句地吐字,但至少基础交流没有问题,特别是在讨论金额数值时,她的发音总是十分清楚无误。当进行价格谈判时,像“最后报价”(最低价)这类表达也能轻松运用自如。

当天,一位俄罗斯商人到店里买东西并询问价格,由于快到打烊时间了,他扫了店里的二维码后就走了。次日,单晨晓向记者展示了聊天记录,双方在线上沟通时,主要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再借助微信的翻译工具来辅助。不过沟通接近尾声时,单晨晓用英文发了一条信息,“请下订单”。对方则回复了一个“OK”的手势。

义乌的国际范

单晨晓戏称,自己用的是非标准英语,如果要论英语水平,还得看年轻人

单晨晓口中的年轻人,主要是指邻近店面的宋浦诺和刘鹏,他们都是“90后”。宋浦诺从高中起就在新西兰求学,现在从事烛台销售;刘鹏大学主修英语,目前主要售卖陶瓷花瓶。尽管他们刚到义乌不久,但两家的生意都经营得十分有序。

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或者有不认识的单词时,单晨晓都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同时,他们也会督促单晨晓学习英语。刘鹏向记者反映情况:“阿姨总是强调需要加强练习,但有时和客户交谈过程中会转而说中文,或者使用计算工具。我们就会对她进行提醒。”单晨晓谈到自己被指出过的情况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并且郑重承诺“下次一定改正”。

刘鹏认为,精通外语对商业活动大有裨益,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学英语,口语表达娴熟能够更准确介绍商品详情和交易条款,使顾客更愿意购买。此外,英语能力较强的商家能够更妥善解决售后事宜。顾客对售后服务的信任感会促使他们签订更多长期合作项目。语言仅是一种媒介,交流无障碍,双方就更容易发展成合作伙伴关系。‘朋友’在义乌地位很高。刘鹏还自学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不过,他觉得阿拉伯语难度很大。

单晨晓注意到,近些年市场上年轻人数量显著增加,与前辈们相比,他们在语言学习方面具备更佳条件,思维模式也展现出更多新意。以单晨晓的英语学习伙伴傅江燕为例,她的婆婆从三十岁起创业,通过不懈努力,从路边摊逐步发展到市场内,而傅江燕则将袜子生意打造成为义乌地区知名的店铺。

傅江燕的店铺是“明星店铺”。 受访者供图

傅江燕的店铺位置十分显眼。若要寻找,只需向人询问,从国际商贸城四区81号门进入,抵达首个岔路口后朝左行进,就能见到陈列着各式彩色袜子的店铺。店内那位身着民族特色服饰,头戴精美饰品的,正是傅江燕本人。她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地道的义乌人,自幼便怀揣经商梦想。大学期间主修市场营销专业,实习期间更主动学习电子商务知识,成为市场里最早一批涉足网络销售的人员。

2018年前后,傅江燕意识到,"经营状况不如从前了"。为此,她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决定借助新兴的短视频渠道进行商品推广。起初,她制作的视频都是中文讲解,但信息量较大,观众反响一般。考虑到她的客户群体主要分布海外,她转而用英文介绍产品。自2022年春天发布首个英文视频后,她几乎每日都会发布新内容。她的客户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义乌人疑惑:会多国外语的擦鞋阿姨为何火?这里人均英语四级,也有不少来自南美和南非,因此除了英语,她制作的视频还会加入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希腊语、菲律宾语以及法语等语言。

傅江燕和客户线上交流。 受访者供图

最初,多数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傅江燕对此记忆犹新,当时不少同行认为,她的尝试纯属徒劳无功。确实,“冷启动”阶段异常困难,最初发布的内容观看量十分有限。接着,傅江燕对视频进行了优化,仅包含新产品材质与规格说明,并将时长压缩至十五秒以内,这种更为简洁清晰的呈现方式,反而成功吸引了大量客户。不断累积的更新成果,使得当前最受欢迎的视频收获了数以万计的点赞。不仅如此,一位许久失联的阿尔巴尼亚客商通过视频重新与她取得联系,并一次性订购了整整一千打圣诞袜,迅速售罄了全部存货。采访过程中,傅江燕的三部手机持续响起,来电者遍布全球各地,绝大多数都是经由视频链接而来的客户。

今年五月,傅江燕与另外七个义乌女性企业家,借助娴熟的英语能力,在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屏幕上展示了自我介绍视频,这个视频发布当天就为傅江燕吸引了超过五百分的粉丝,并且接到了许多商业订单,这种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还一度在义乌地区引发了一股学习外国语言和制作外语内容短视频的热潮

中文逐渐流行

义乌这个地方,总是显得特别繁忙。比如,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中行走时,很多人总是行色匆匆。又比如,许多义乌商家的桌面上,除了文书,还摆放着不少各类学习书籍。

芬兰籍人士艾利克斯同样有过这种感觉。早在2010年他初次踏足义乌时,便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好感。七年前,他与一位义乌女性结为连理,成为了一名地道的义乌女婿,并且在此安家落户。如今,他与合伙人联手在商贸城内开设了一家售卖香氛与设计产品的店铺,此外他还从事自媒体创作。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自称为“义乌侬”(在义乌方言中意为义乌本地人)。记者询问他,义乌给他留下的最显著印象是什么?艾利克斯的回应十分干脆,那就是努力。

艾利克斯和合伙人共同经营一家香氛和设计类店铺。 受访者供图

艾利克斯继续说明,据他所知,义乌的商人个个都富有实战经验,许多年长的一代学历水平不高,甚至可能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频繁出入海外,或与众多外籍人士打交道,自学掌握了多种语言,往往通过逐字组合就能达成基本交流,最终将生意拓展得十分可观,这确实令人钦佩。他谈到,特别是今年,由于纽约时报广场大屏播放的视频促成更多业务,这里的竞争环境变得更为激烈,但人们较量的,主要是“谁的英语更娴熟”或者“谁掌握的语言种类更丰富”。这让他感到意外,也更倾向于将镜头对准这些个体。

近期英语培训,艾利克斯正打算钻研汉语。他的社交资料上写着“芬兰人,现居中国义乌,致力于连接中芬文化”。他向笔者透露,打算通过短剧、文化叙述等手法,增进彼此了解。他的影片里,除了胡根兰,还有不少义乌的店家以及做修鞋工作的女性。有段影像资料,他记录了四位修鞋女性向他请教英语的情景,同时附上简体中文说明文字“这里是义乌,勤奋工作的修鞋者们积极提升英语水平,非常出色”。这个视频成为他近期最火爆的内容,其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与胡根兰的对谈录像。

近些年,掌握外国语言在义乌变得很普遍。每周四晚上,傅江燕会去鸡鸣山社区的西语角学习。下午店铺打烊后,许多商贩选择在当地的外语学校上夜班,钻研英语以外的一些语言。考虑到顾客大多来自中东和南美地区,不少人决定学习阿拉伯语或西班牙语。义乌当地,有多家外语培训机构,提供这些小语种的培训服务。

义乌某外语教学机构的人员发现,近两年咨询学习的人显著增加,需求群体主要涵盖义乌的商铺、对外贸易企业等,现有课程内容侧重于销售环节中频繁使用的会话,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许多学员起初毫无基础,最终却能在店铺与外国客商顺畅交流,成果令人瞩目。课前,他们聚集在大厅,专注地温习功课,彼此间交流心得,主动向老师求教,仿佛重返了求学岁月,这令该负责人深有感触。

在义乌,记者询问过众多人士,询问他们为何如此勤奋学习外语,得到的回应五花八门,有些人说是出于个人爱好,有些人说是为了增强专业能力,还有些人的回答颇具远见,表示是为了主动顺应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单晨晓的回应却十分直接,她说这是为了接到更多业务。

单晨晓觉得,学英语就是为了有更多订单。 朱凌君摄

她认为,外语主要是种手段义乌外教一对一英语培训,要让它帮上生意忙。挺有意思的,在某种层面上,这就变成了互相努力。一方面,为了把服务搞好,方便交流推广,能做的尝试,卖方都去做了;另一方面,作为买方的外国客户,为了融入中国,也正越来越积极地学中文。

外界常言义乌商人竞争激烈,当前外国商人的竞争程度甚至超越本地人。单晨晓向笔者透露,过去常戏称义乌居民普遍具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但历经多年义乌外教一对一英语培训,众多客户已开始使用中文与其交流,且语言能力相当出色。前来中国进行采购的客商,许多人都能运用基础汉语进行沟通,部分人堪称“中国通”,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远胜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