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孩子五岁上学好还是六岁上学好?

2023-11-04 21:17发布

背着书包去学校

我们是一群不想长大的孩子

我还没玩够

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儿童应比现行规定提前一年进入小学,引发多方热议。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两会上,省政协常委黄庆勇在提案中提出,将现行儿童入学年龄从6岁提高到5岁。 也就是说,孩子到了5岁就可以上小学了,不用再去幼儿园过渡。 这一提议引起了众多家长的热切关注。 支持者很多,反对者也很多。

记者走访发现,有趣的是,赞成者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发育比较好,能背十几首唐诗,足以提前一年进入小学。 没有必要在幼儿园再呆一年,以避免延迟成人发育。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反对者认为一岁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5岁孩子的身心发展是6岁孩子无法比拟的。 过早上学,不一定能抓住发展的“优势”,相反,可能会损害发展。 俗话说:一口饭吃。 “5岁还是6岁?这是个问题。” 让我们来听听家长和专家怎么说——

孩子应该在五岁入学有四个原因。 最重要的是,省政协常委、“孩子变聪明”话题发起人黄庆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阐述了四大原因为什么孩子应该早在五岁就入学:

首先,事实上,目前教育的趋势是让学龄儿童提前接受教育,现有的课程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时代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英语,孩子也越来越聪明了。 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比过去更早。 年仅5岁的孩子就已经有资格接受系统教育。 成年人应该与时俱进;

三是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如果孩子早一年开始工作,父母的负担就能早点减轻。 换句话说,社会的压力减轻了。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人都提前一年毕业,创造财富,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会很大。

第四,毕竟现在各个行业选拔干部都有年龄要求,尤其是女性。 工作经验较长、年龄较小的人被选中的机会更大。 提前一年入学将为您带来领先优势。

黄庆勇还郑重强调,他提出的建议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就业的战略问题。

父母的意见和看法存在巨大差异。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儿童最早应在 5 岁时入学。 这样的做法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吗? 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的态度有所不同。

阿云的儿子在广州滨江路小学读三年级,她说,5岁孩子的接受能力太弱了; 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不是系统教育,而是注重游戏和学前适应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不适合孩子6岁入学,存在重复教育问题; 社会失业、下岗人员过多,大学生也面临就业危机。 提前一年毕业可能意味着他们无法提前一年找到工作。

潘先生坚决反对孩子过早入学。 他说:虽然有人说孩子学文化越早越好,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7岁之前的孩子还是应该以玩耍为主。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最基本的权利,扼杀他们的童心。 我们应该在玩的同时适时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罗女士坦言:这个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主要看孩子是否聪明。 如果孩子聪明、接受能力强,早在5岁就上学也不是不可能。 让他们早点毕业,减轻家庭负担不是很好吗?

商人陈先生说:我的孩子不到6岁就上小学了,我也相信孩子早上学得很好。 当然,一开始父母需要陪伴孩子一段时间,年龄差距会逐渐缩小。 我儿子现在学习很好。

很多老师反对五岁入学,认为五岁孩子适应能力差。

与家长的不同态度相反,大多数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都反对5岁提前入学。

广州市滨江第一小学一年级老师孙老师表示,5岁的孩子太小,适应能力差,无法接受小学过于系统的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相对宽松、自由,但是一旦进入小学,就必须接受更加规范的教育。 例如,上课必须坐在座位上40分钟,并且不准移动。 很多6岁的孩子还需要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适应。 有些6岁的学生刚入学时还尿尿、哭个不停,5岁的孩子更难以适应。 教一个6岁的孩子我已经感到压力很大,但教一个5岁的孩子就更难了。 不过,我从来没有教过5岁入学的学生。

梅花路小学一位负责人也认为,让孩子早在5岁就上学不太可行。 因为现在孩子少了,不会出现过去孩子太多照顾不上而送去学校的情况。 孩子们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美好、完整的童年。 她还表示,孩子入学最合适的年龄应该是6岁半。 现在已经提前到6岁了,很多孩子在课堂上已经坐不住了。 但如果早到5岁,他们可能连上厕所的时候都脱不了裤子。 虽然提前一年入学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但这并不一定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和选拔机会,因为随着当前大学扩招,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如果孩子提前一年出生,那不是意味着他会提前一年失业吗?

华阳小学周校长也表示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现在6岁上学的孩子太小学英语,接受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 5岁上学的孩子更小英语,根本坐不稳,静不下来。 而且他们不会去思考如何学好,他们不会有这样的意识。

专家表示,我国小学学业负担过重,入学年龄太小,能负担得起吗?

我国目前的6岁学校招生是否应该提前? 孩子何时入学有标准吗?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张伟博士认为,孩子入学年龄是孩子本身的问题。 这包括孩子的身体和社会发展是否与小学教育相适应。 当然,年龄较小的孩子经过培训后也可以入学,但能否入学好,即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系统知识的能力是否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还需要仔细研究。

他说,我国曾将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高中二年制改为三年制。 原因是社会基础的复杂性使得很多年轻人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只能依靠增加学习年限来延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岁孩子的身体发育虽然比过去的孩子好很多,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在社交交往中还存在很多障碍。 比如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肯定不如6岁的孩子。

他还表示,中国的小学教育比国外的小学教育要系统得多,因此中国的小学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国际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在6岁至7岁之间。 中外不同的是,国外小学教育采取相对自由的方式,幼儿园、小学都是通过玩来学习。 中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差别很大。 幼儿园教育属于学前适应性教育,相对灵活,对孩子没有任何限制。 一旦进入小学,就必须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课堂教育方法。 对于进入小学心理发育尚未完成的5岁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 中国的小学教育能否实现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 这也是值得思考的。

所以,张医生说,孩子几岁入学呢? 一是取决于孩子自身的能力,二是取决于我们教孩子什么。

是否提前提及取决于小学生所学的内容,并不一定要“一刀切”

事实上,自从黄庆永提前五年提出孩子入学的建议后辩论:孩子五岁上学好还是六岁上学好?,不少网友也就此展开了讨论。

一位名叫“杨红宇”的网友表示,我不是教育家,无法评论孩子几岁入学。 但目前国内的教育方式对于6岁入学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提前到5岁,那些孩子还能正常成长吗? 虽然这几年大家一度喊着“减轻孩子负担”的口号,但后来也不是没有用。 毕竟,学校的评价、教师的奖金、学校的经费等都与学生的表现息息相关。 谁敢掉以轻心? 所以,在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体系下,5岁的孩子上小学确实很累。

著名蒙台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教材超出了孩子的认知年龄,所以我觉得还是过了年龄再上小学比较好。 7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教育专家认为,如果我国效仿美国、英国等国家将儿童入学年龄提前至5岁,目前的小学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黄庆勇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他表示,入学年龄限制制度改革与小学课程改革要相辅相成。 他说,孩子们5-9岁时还在玩耍,现有的小学课程必须改革。 例如,幼儿园教育要注重体育教育,小学教育要注重德育,中学教育要注重人才教育,大学教育要注重人才教育。 这是一种广义的教育,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只要对课程进行相应修改,5岁入学就不会成为幼儿的负担。

但张伟教授指出:如果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就必须对师资做出调整。 学校有能力或者有必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吗?

张最后表示,孩子入学年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人问题,是家长需求和学校能力的问题。 我们不一定要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也不一定非得强迫孩子5岁入学。也许我们可以缩短更成熟的高中的学年,或者大学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例如将研究生年限从两年半缩短为两年; 如果大学能够很好地实行学分制,提前修完学分的学生就可以提前毕业。 在管理上,我们还可以采取跳级的方式,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跳级。 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的方法。

不同国家的入学年龄计划

按国家/地区划分的入学年龄(岁)

法国 6

比利时 6

意大利 6

丹麦 7

瑞典 7

芬兰 7

新西兰 6

德国 6

西班牙 6

奥地利 6

美国5-7

俄罗斯 6

英国5

爱尔兰 6

日本5

葡萄牙 6

入学时间因国家而异。 1986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必须入学。 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可推迟至7岁入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提出,6岁以上儿童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一直实行儿童6岁入学的要求。

然而,在其他国家,儿童入学的年龄要求有所不同。 他们大多数年龄在6岁到7岁之间。 也有孩子5岁入学的国家,如美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

急什么? 我还没有玩够

你们大人在争论什么? 五岁或六岁的孩子怎么样? 反正你们都看到了,我还这么小,上厕所还不知道怎么脱裤子啊! 上小学了还要背这么大的书包? 多累呀! 多有趣啊! 我的童年还没有玩够,所以我等不及了。 哎,这台阶好高啊,我想休息一下。

文/本报记者谢晓国、实习生匡小平、姜伟、郑丰德 图/本报记者陈秋明

了解育儿知识、阅读育儿博客和论坛、进入新浪手机亲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