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流动性已成为常态。 有一群特殊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状态。
他们和父母一起搬家,在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
与留守儿童相比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父母在一起; 与城市户口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在大城市找不到一张书桌。
他们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庞大群体——流动儿童。
据研究,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到流动人口中。
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数量达7109万人,是2010年的近两倍; 流动儿童占儿童总数的23.9%,这意味着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 (数据来源:《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
然而,他们却常常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尤其是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他们常常“失声”。
研究显示,2016年至2021年,流动人口子女高考报考率分别为10.01%、11.58%、11.42%、14.27%、15.95%、16.30%,均未超过20%。
剩下的打工子弟大多无奈返回家乡继续学业学英语,韩青就是其中之一。
她在上海长大,但因无法参加上海中考,只能回家上学。
“我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刚回来的时候,我不太适应当地的教学,成绩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很伤心。 ”
“离开学校的那天,我和最好的朋友们互相拥抱,泪流满面。但慢慢地,我和朋友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然后我们就不再联系了。”
后来,她通过高考“回到”上海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但“外国人”的概念却深深扎根在她的心里。 (案例来源:派客工场)
像这样微妙的叙述往往比宏大的概念更接近流动儿童。 他们不是调查中冰冷的数据,而是看不见的真实个体。
他们流动的坎坷、无处安身的童年、教育的困境以及背后的流动家庭等等,都需要被看到、走近。
01入学难,考好学校更难
上学就意味着一条出路。 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正式入学之前困难就已经到来了。
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 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入学要求都不简单。
目前,公立学校的招生政策主要有三种:材料录取制、积分制和政策考量制。
物质准入制度是指流动人口需要具备政策要求的物质,才能让子女有资格就读当地学校。
2019年,北京要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提供“四证”,即实际居住证明、就业证明、户口簿和居住证。 然而,获得这些证书并不容易。
一位家长表示,她自己就遇到过房东不愿意提供房产证照片、无法获取相关文件的情况。 最后,她只得求情、花钱,才终于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积分制度允许流动人口参与积分管理,按照积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安排适龄儿童入学。 听起来很灵活,但积分制度的考核指标并不多。
来源:《报告》
文章开头提到的韩青,因为积分不够而无法进入高等教育。 “献血一次可以得到2点、3点积分,但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积累呢? 除非你学历高或者学历高。 收入,普通人想要达到120点太难了。”
政策性关爱制度主要针对特殊群体子女,如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等,覆盖面更小。
可见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并不低大学入学率仅6%:如何解决这7000万孩子的教育困境?,但是私立学校呢?
2021年,《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建立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比例检测和报告制度……原则上不得新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获得批准。” 这意味着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比例有限。
比例有限的影响是民办学校减少招生、关闭。 于是,私立学校的名额越来越紧张,学费也水涨船高。
李霞在广东打工,她和丈夫的月工资加起来只有5000多元。 即使政府为私立学位提供补贴,孩子每学期可以获得1000元的补贴,但面对数万元的学费,家庭仍然显得有些局促。 (案例来源:《报告》)
近年来,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实现流动儿童教育的公平公正。 例如,浙江省乐清市多次出台意见和方案,推动公办学校实施“零门槛入学、无条件转学”,放宽流动儿童入学条件。
但在城市里要找到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还是太难了。
例如,在北京英语,只有22%的流动儿童能够在义务教育期间与父母呆在一起。 和父母在一起本来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无论其户籍或家庭收入如何。
02无法融入,无法学习
很多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厌学英语,最终选择放弃学业。 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不仅仅是个人意愿,它受到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平等的影响。
如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是流动儿童在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过去影响流动儿童融入新群体的显性因素,如个人卫生质量、衣食多少、娱乐方式差异等,已逐渐减弱。
但这些隐性因素仍然存在且难以消除。
学习进度的不一致是一个重要的隐形因素。
彭欣来自云南,目前在南京一所小学读书。 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来到南京之前,曾多次转学于云南、福建两地的学校。 他先是在云南老家上小学,后来到福建厦门上小学,又回到家乡县上小学,现在来到了南京。
由于不断转学,他从未真正适应或融入一个群体。
在学习方面,他始终处于探索不同教学模式的状态,但由于频繁转学,他没有足够的时间跟上老师和同学的进度。 久而久之,彭欣在学习中受到了太多的负面反馈,他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来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以下简称“融合”)。
北京大学宋应泉老师带领团队连续5年跟踪北京流动儿童学校1800多名初中生,发现这些孩子高中入学率仅为40%。 同期,全国平均高中入学率为88.4%。 而且,这40%还包括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其中普通高中不到1/3。
到了上大学的时候,这些孩子中只有 6% 上大学。 同期,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
在城市里很难找到一张课桌,在学校里也很难找到一个位置。
缺乏归属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表现之一就是语言的差异。
郭海来自吉林,转学到南京读小学二年级。 东北口音成为他融入新班级的最大困难。
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东北方言产生了搞笑、有趣的印象。 当郭海来到南方,用带有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时,同学们总是刻意模仿他的口音,并乐在其中。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明明答对了,全班却因为我的口音而哈哈大笑。”
尽管后来郭海的普通话在老师的帮助下进步了很多,但他还是会被语言弄糊涂:“在我的家乡,老师和同学都是这样说话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现在总是嘲笑我。”我。” (案例来源:《融合》)
王蒙是山东人,随父母来上海十多年了。 不过,她还是不太懂上海话。 有时她会尝试学几句上海话,试图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当爷爷奶奶问她是把山东当家还是把上海当家时,她犹豫了一下说:“感觉都一样,要么上海、山东都是我家,要么都不是。” 看似冷漠的回答,实则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案例来源:派客工坊)
一些流动儿童感叹,他们似乎从来不属于城市。 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总有一种旅行的错觉; 但他们也不属于自己的家乡。 走在街上总感觉有一种奇怪的气氛。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是父母的孩子,只有打开门,走进自己的家,我才真正安心。”
上述隐藏因素往往很难被发现。 常常被贴上孩子性格内向固执、学习态度不当的标签。 孩子们在行动不便带来的失落和不安中默默成长。
03流动儿童家庭:疏离与高压
“为什么我父母的工作这么不稳定,我为什么要因此而离开这个城市?”
“为什么父母要工作这么长时间,却没有自己的时间?”
“为什么父母回家向我发脾气,而我却要带着父母的厚望爬上梯子?”
这些都是萦绕在流动儿童心头的问题。
诚然,孩子和父母一起搬家,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和资源,拓展视野; 但与此同时,移民也暴露并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很多问题。
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如图所示,有流动子女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均处于弱势。 来源:《报告》
与本地家长相比,流动儿童家长整体收入较低,对教育的投入自然也较少。 流动儿童家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相对较短,教育理念和方法也相对匮乏; 另外儿童网上学英语哪个平台比较好,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会减少。
此外,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的劣势往往使这些父母对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
“我们受过没受过教育的苦,不希望他将来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只要他学习好,我们什么都愿意做。” “只要是为了学习,他买的任何东西我都不反对。”……
然而,过高的期望和不利的条件常常使他们的教育适得其反。 具体表现为亲子关系的疏远和家庭的高压氛围:
“做孩子不容易,有很多话不敢对父母说,即使他们错了,我也不能说。如果我说了,要么会被骂,要么会被批评,要么会被打。” ”
“我知道爸爸妈妈已经尽力了,但是学习好并不代表一切,对吧?但是他们不在乎。只要我考试考得不好,爸爸就会骂我,有时还会打我。”带着皮带……考试结束后有时不敢回家,好害怕。” (案例来源:《融合》)
这是一个流动儿童的心声,这或许代表了其他与他处境相似的孩子。
这些采取“棍棒教育”的家长,往往不愿意打骂孩子。 “我也知道打骂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孩子很调皮,很麻烦,不打他根本就教不了他。我也知道打他不是解决办法。” ”。 办法是有的,但我很生气,没有办法。”
当然,上述困难并非不可克服。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流动儿童家长在新环境中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亲子关系逐渐走向和谐。
然而,不应让流动儿童及其家人独自消化和承受流动的酸甜苦辣。
需要各方努力,让流动儿童拥有更加适宜、稳定的教育土壤,让千千万万流动儿童的童年得到妥善安置,让坎坷的人生在波涛中绽放。
参考:
[1] 韩家岭等:《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
[2]王一杰,高燕等: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
[3]教育思想网:6月1日深度观察| 去哪儿:北京的流动儿童上学有多难?
[4]第一财经:城乡之间的“流动”孩子
[5]南凤闯:今年11岁,搬家20多次。
[6]派克工作坊:流动与回归中,流动儿童失去了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