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西方大学任教的人是谁? 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名穿着清朝服装的中国男子。 他就是葛坤华。
为什么美国名校的图书馆里挂着一张中国人的照片? 当然,他不是一个普通人。 他就是葛坤华,中国第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人。
百多年前,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哈佛大学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开创了华文教育,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深深烙印了他的名字:葛昆改变。
尽管他的名字如今几乎无人知晓,但他却是一位传奇人物。
头戴花铃、脚穿肥皂靴的他,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曾受聘到哈佛大学教授中文,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中文老师。
在任教期间,他始终坚持穿着清朝官服走上讲台。
葛坤华,又名彦彦、彦源,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 安徽省休宁县人。 150年前的清朝时期,他是将中国文化传入遥远的美洲的人。 汉语从中国传播到以英语为主的西方社会。
葛坤华自幼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尤擅诗歌、古典文学。 他年轻时就出名了。 他通过乡试,成为清代进士。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2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葛坤华只能依靠奶奶。 他的生活条件变得非常尴尬。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不出去谋生,结束了他追求仕途的想法。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他追随平定太平军的黄开邦将军,成为他的幕僚。
离开黄凯邦后,他被聘为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和宁波英国小吃店的秘书和汉语老师。 他在那里工作了 17 年。 在这里工作期间,他长期与西方人打交道。 可以说,他对西方的了解很深。 我了解很多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也学习了西方英语。
清朝有捐官的习惯。 作为一个学者,他无法获得名誉,所以他只能捐钱去做官。 葛坤华成为宁波候补人,成为清代青衣五品官员。
葛坤华是当时的正统知识分子。 他虽然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但他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在他的诗中就能体现出来。
“误会了浪漫的命运”、“谁相信烟雾恶魔比疾病恶魔更好”等,他忧国忧民,对国内的黄赌毒现象表示深切关注。晚清社会。 忧心中国的强大,他潜心读书学英语推荐哪一个老师,出版了《仁寿堂诗钞》和《仁寿集》两本书。 他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有名气。
参与民间寺庙建设,并捐资河南赈灾。 西方人曾在宁波修建了新江桥。 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学英语推荐哪一个老师,葛坤华主动筹集资金,掩埋新江大桥。
宁波著名文人徐世栋曾称赞他:“若要将诗的品质与荷花相比较,与诗的品质是一模一样的”。
将葛坤的转变比喻为高贵如莲花葛坤华:哈佛大学任教第一人,穿着中国官方制服在哈佛大学上课,可以说是对他的高度赞扬。
19世纪,美国的“中国贸易中心”就在波士顿学英语,许多美国商人在这里与中国人做生意。 1877年(清光绪三年),长期与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商人、外交官奈德。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早年来华经商,创办了一家名为启昌的外资公司,主要从事部分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1864年起任美国驻营口领事,兼任瑞士、荷兰、日本等六国领事、副领事。
他根据多年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以及美国商业和传教工作的需要,主张在美国开展汉语教学,可以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
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为今后到中国工作提供人才。 不过,当时想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普遍选择来中国接受汉语教育,但并没有真正邀请中国人到国外教汉语。
许多人对此事提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引发了美国文化圈关于华文教育的争论。
但领事坚持自己的意见,制定了自己的一系列计划,对今后的教学教材、生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安置等都做了比较完整的规划。
为此,他还发起了筹款活动,筹集了8750美元。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笔钱并不算多,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随后,他写信给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建议从中国聘请华人到哈佛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架起中美之间的桥梁。
赫德
哈佛大学具有足够的开放精神和创新意识。 埃利奥特校长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教育家,欣然同意了奈德的建议。
他们决定从中国聘请一名中文老师来哈佛大学任教。 奈德请求英国人赫德帮助他们寻找候选人。 赫德请宁波税务局的美国人杜德伟帮忙。
宁波自康熙以来一直是清朝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可以说,当地人思想比较开放,与西方人的接触也比较多。 他们相信在宁波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选。 当时,杜德伟正在和葛坤一起工作。 为了学习中文,他推荐了他的中文老师。
当时,他说出了他的老师取得语文教师资格的原因。 1.当时他已经在宁波教过几名外国学生。 其次,他与西方人打交道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多年。 可以说,他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三,他在外地对中国诗歌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的作品。 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 第四,当时发表批评清政府的文章,受到有关部门的威胁。 他愿意离开中国去美国教书。
1879年5月,奈德写信给哈佛校长:“我找到了一位有官衔、有学术造诣的中国绅士,他愿意在哈佛教中文。”
当然,这8000多美元的捐赠也是葛坤华三年的生活费。 1879年5月26日,奈德在中国与葛昆华签订了劳动合同。 教学期限为1879年9月1日至1882年8月31日。
葛坤华的美国之行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华工有很大不同。 万清朝时期英语培训,有数十万中国人被送往美国。 他们都被以所谓劳工的身份被贩卖到美国当苦力。 ,像奴隶一样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葛坤华无疑是幸运的,这也体现了哈佛大学这所世界名校的勇气。 当时美国的平均收入约为每年1000美元,而中国工人的工资仅为每月7-16元。
葛坤华在哈佛大学的工资是每月200美元。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这个工资已经很高了,几乎相当于当时美国普通教师工资的两倍。 此外英语,他的所有旅费均由哈佛大学承担。 。
1879年7月,葛坤华与家人从上海出发,乘坐英国轮船格兰菲纳斯号前往美国。 经过50多天的海上航行,他们终于抵达美国。
葛坤来到美国后,从中国带来了一批中文书籍,包括他自己的作品,并捐赠给了哈佛大学。
真正的汉语教学始于哈佛大学的历史。 1879年10月22日,葛坤华正式开始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语课程。
虽然葛坤华与外国人交往多年,以前的外国人都懂一些简单的中文,但现在他要避开的人却是完全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 刚到哈佛大学时,葛坤华努力克服语言障碍,通过他的努力,他很快就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交流。 他努力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将真正的中国文化带入哈佛课堂。
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他始终坚持穿着清朝官服给美国学生上课,要求学生按照中国文化尊重老师。 他是真实的。 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
随着他的学生人数增多,后来一些美国社会名人也加入了学生的行列。 一些美国学者、外交官、商人,甚至传教士都来学习他的课程。
他的教学内容丰富,不同于传统的美国教学,让学生耳目一新,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葛坤华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修改。 当时使用的教材中有英国的《语序》,要求说北京的普通话。 然而,在中国的明清时期,很多人都以南京话作为普通话的基础。 为此,他在教学上做出了改变。 他以南京话为教学语言,用南方话教美国学生。
他对中国文化也非常有信心。 他觉得中华文化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中国和世界积累了丰富的文明。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它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可以说,西方文化无法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相比。
他对西方人没有傲慢或偏见。 他虽然远在大洋彼岸,却能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他用儒家文化特有的通俗务实的品质和自身的文化博大精深,让中华文化在遥远的国度扎根。
他本人也融入了当地社会,亲自弘扬中华文化。
葛坤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远不能与西方相媲美,但他对西方人并无傲慢和偏见。 他凭借独特的儒家理解、务实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更加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弘扬中华文化。
葛坤华的文化自信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虽然身在美国,但他坚持穿着清朝官服,头上戴花翎,脚穿肥皂靴,穿梭于这所西方高等学府。
他举止优雅,像个绅士。 无论什么场合,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他流利地自我介绍。 他在大洋彼岸面对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她背诵唐诗宋词,行事从容、从容,给那些向她学习的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葛坤华在美国的教学受到美国文化教育界的高度评价。 哈佛神学院院长评价他:他具有绅士的老练和机智。
葛坤华也为美国人的中文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亲自为美国人编写教材。 他编写的教材《华志英语》深受美国人喜爱。 他将其纳入自己的教材中。 他自己写了中国诗,并对这些诗作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这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介绍中国诗歌的书,而且是一个中国人用中英文写成的。
美国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老师以及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1979年9月25日,哈佛大学报刊发表题为《拜访一位华人教授》的文章,对这位华人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
1880年1月9日,葛坤华向哈佛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的消息再次出现在哈佛报纸上,引起了哈佛大学师生对这位东方教授的关注。
1882年2月14日,葛坤华因肺炎在国外去世,享年48岁。
这位来自东方的文化使者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他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回到祖国。
美国文化界和媒体给予他高度评价。
《波士顿每日广告报》这样评价葛坤华教授:“他不仅给我们的街道带来了东方色彩和东方华丽……我们在向他展示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波士顿星期日早报》和《每日图书杂志》都刊登了他去世的消息,并发表了纪念他的文章。 可以说,这是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的认可,也是葛昆传播中国文化的结果。
1882年2月15日开始,《哈佛报》连续三天刊登戈兰华去世的消息; 2月17日,校报刊登了《戈莫华教授的葬礼》一文。
葛坤华病逝后,哈佛大学筹集了5000美元资助葛夫人及其子女。
葛坤华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 葛坤华虽然在美国只执教了短短三年,但他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他的奉献精神和文化创造了许多第一记录。
他是第一个在哈佛大学任教的人,为外国人编写了第一本汉语教材,也是第一个向美国燕京图书馆捐款的人。 虽然他四十三岁英年早逝学英语推荐哪一个老师,但却给哈佛大学乃至美国留下了精神遗产。
与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相比,葛坤华显得孤独。 他代表一个人去了西方。 他在中国人中的知名度不如容闳。 中国人几乎不认识他。
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他在哈佛的教学经历体现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应该得到中国人的认可。 自清朝以来,中国国力衰落,民国时期,日本侵略,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由于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学英语推荐哪一个老师,中国文化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文化输入。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人希望向西方学习,解决中国的问题,希望中国能够变得强大。 西方的这些思想文化,有积极的方面,当然也有不好的方面。
在那个变革的时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让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选择的困惑。 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可以说,葛坤华把这些困惑处理得很好。 他找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答案,对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都有借鉴意义。
面对当时西方文化的进入,他取其精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使当时的中国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多种文化并存、相辅相成的局面。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葛坤华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先驱。 他把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带到了美国,为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为当今全球化浪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参考:
张宏生主编:《葛昆画集: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
吴国义:《哈佛第一位中文老师葛昆华史料新》
熊岳之:“在近代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葛氏父子”
江志伟:《葛坤华: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人》,《江淮文史》2009年第3期。
张洪生:《葛坤华:从徽州走向世界》,《徽州科学》2000年第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