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二):避开这五个陷阱,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2024-09-14 14:12发布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不是拿着剪刀把孩子粗暴地“修剪”成最好的样子,而是陪伴孩子寻找自我。

【本专栏是硅谷教育机构7EDU创始人刘军在钛媒体开设的独家专栏,专注于美国留学行业与教育方法论。】

钛媒体注:本文为钛媒体独家创业者专栏第二篇,作者刘俊女士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北美K12在线教育公司7EDU创始人,十余年的外教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

在上一篇专栏中,刘军重点剖析了困扰中国家长的常见问题:“我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吗?”在这篇《军老师专栏》的第二篇文章中,刘军指出了家长养育孩子的五大误区。全文约3000字:

最可惜的是,桂花被当作牡丹来栽培,因为它不够婉约、不够温润、不够洒脱,很少有人知道,十里香飘的桂花,其美丽就在于它的不言而喻。

这也是教育的悲哀。

在我从事外教十余年的时间里,见过无数这样的例子,孩子可以是飘逸的桔梗、自由的牵牛花、浪漫的薰衣草,但要求他们成为苍劲的松柏、挺拔的白杨。

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拿着剪刀把孩子粗暴地“修剪”成最好的样子,而是陪伴孩子一起寻找自我。

因为教育的初衷走偏了英语,我看到很多家长拼尽全力把孩子送进美国大学,却依然没能发挥出孩子的最大潜能。究其原因,就是家长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心态,在教育过程中总是把孩子往前推,却没有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自律能力。

在辅导了上千名学生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方式总是盲目的,摸不着头脑,摸不着方法,所以我总结了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五大误区,帮助家长避免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

误解一: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情

很多家长最大的误区就是错误地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情。

无论你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送孩子出国留学,还是选择让孩子留在国内,面对教育问题,家长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在教育过程中摆脱自身的浮躁和功利,永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父母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受到赞赏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信心、动力、自主性和创造力。如果一个孩子有特别欣赏他的父母,那么无论他是大器晚成还是大器晚成,他都能取得成功。

我曾经见过一个先天性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孩子,但他的妈妈总是对别人说:“我儿子性格很特别,和别人不一样”,尽管这个孩子沟通有障碍,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正是在这位妈妈的鼓励下,这个孩子表现出了优秀的音乐天赋,后来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学。

但要注意的是,鼓励教育也要分情况而定。鼓励要有原则,家长要有是非观念,孩子犯错、偷懒、误入歧途时,不要一味鼓励。在这个过程中,要记住“因果”的原则,不要因为孩子犯错的结果而批评他,而是要找出他犯错的原因,以及他行为的动机,这样更容易解决孩子的问题,也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和自己是“同一条战线”的,而不是站在对立面的。

误区二:强迫孩子做事

第二个误区是,有些家长只是机械地告诉孩子做事,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以6-8年级为例,这个时期是美国的初中,整个初中时期应该探索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性格特征,鼓励孩子做相关的尝试。但我发现大部分家长都喜欢说这样的话:“快点写作业”,“你该起床了”,“你要迟到了,你快点起床吧!”

但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并不是父母催促孩子,因为父母一旦催促孩子做事,孩子就已经养成了听从命令的畸形习惯。

很多学生告诉我,如果父母和老师不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他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们不知道今天或明天该做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机械地接受命令,没有自制力,也不知道如何自己找事情做。

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时期是6-8年级,家长可以改变孩子做事的方式,用问题代替命令,多问一些“你现在要做什么?”“下午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同时,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建立自己的作息时间,规划自己的一天。我的孩子现在4岁了。我用贴纸让他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玩。他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在6-8年级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后,从9年级开始,孩子的选课和考试就应该提上日程。我建议越早越好。比如很多人认为SAT应该在11年级考,但我觉得9、10年级就应该准备。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应该尽早纳入日程,慢慢提高,而不是靠最后一分钟去练题。练题的孩子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

误区三:临阵磨枪就能完成任务

就像建一座桥一样,培养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工程,家长是这个工程的设计者。如果工程设计时偷工减料、偷工减料,那么它永远也建不起来英语培训,甚至可能倒塌。

当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一项工程,你所有的偷工减料、偷懒、基础不稳,都会影响孩子后来的成长。我想,回溯时间线,考入名校的优秀学生,一定是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再添砖加瓦就是水到渠成了。

不幸的是,如今大多数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错误的地方。

比如我们有很多十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有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有美国重点中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有斯坦福、麻省理工、伯克利等大学的博士学位,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很牛的项目,让我们的一些老师带领学生做研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

可惜教授们很难找到合格的人选。这是因为很多家长都有“你必须让我的孩子上,我愿意花任何钱”的心态,但这不是花钱就能填上孩子名字的游戏。如果基础打得不好,孩子没有研究能力,教授也不会承认,花钱安慰自己有什么意义呢?

误解四:孩子必须上“名校”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到底专业重要还是大学排名重要?

很多家长比较关心排名,但其实排名每年都在变,而且夹杂着商业水分。而且,即使孩子考上了顶尖学校,如果专业不好,其实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在专业和学校的平衡上,我建议多考虑专业。

另外很多小学校对孩子的帮助比较大,如果学校规模小,那么分配给每个学生的资源就比较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机会也比较多,这对于学生的大学成长特别有帮助。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端正对“名校”的观念,如果只是想要名校的光环外教一对一辅导需要规避,像衣服上的香奈儿标志一样留学美国(二):避开这五个陷阱,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引得别人羡慕,这样的尝试会让“名校”变得一文不值。如果家长对名校有情结,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一定要对整个教育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外教一对一辅导需要规避,要自我反省外教一对一辅导需要规避,看自己是不是按照一个项目来培养孩子的。如果前期教育方式不当,后期走捷径,即使把孩子送进名校,将来也很难出人头地。

误区五:所有决定都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

许多家长的另一个误解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目标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结果: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有时会导致与家长期望完全相反的结果。

比如,为了让孩子取得高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多参加AP考试。我经常看到家长逼着孩子参加12门AP考试,但每门AP考试的分数都不高。这难道不是暴露了孩子的弱点,让人觉得孩子学习能力差吗?

但如果孩子选的科目少,但每门课的分数都很高,就可以避免弱点,而且孩子会显得学习能力很强。

还有一个误区,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拿高GPA,会把基础课全部选上,虽然GPA很高,但是容易的课太多会让GPA看起来很差外教一对一辅导需要规避,但是如果只选难的课,GPA就很难提高,所以需要平衡一下。

此外,为了帮助孩子在留学中站稳脚跟,也为了让孩子显得有爱心或活动经验丰富,很多家长盲目地让孩子参加活动、做志愿者。

其实家长需要明白的是,我们需要把孩子培养成热爱、热爱世界和生活,能够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人,让他们参与、回馈社会,增加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发掘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坚持把这个参与过程当成孩子考入名校的一个功利性“工具”,而他们并不是真正从心底里愿意参与这段经历,就会有三个特别大的弊端:

第一,你会把孩子培养得特别功利,他做事都是给别人看的;

第二,他并没有从中获得现实生活和社会经验,这其实从他最后考试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第三,志愿服务和参与活动只是学习成绩的锦上添花,如果偏离了重点,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

这就好比往脸上抹粉,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本身不白,抹多少粉也只是在欺骗自己。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比尔盖茨,而是让他们做自己。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养成一颗真诚的心,真实地体验生活和世界,让他们找到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

作为父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摒弃功利和短视,用最大的耐心、关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学英语,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学会面对失败,体验成功,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