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从“老龄化”到“高龄”:新加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4-12-27 14:58发布

在昆明医科大学担任外教第八年,来自新加坡的全科医生陆征接待了一群特殊的新加坡同事。

那是2015年,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圣路加医院的SIF(新加坡国际基金会)志愿者团队首次抵达云南昆明,启动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帮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针对云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 。卢正在协助他们翻译培训材料,以帮助双方更好地沟通。

三年来,来自云南及全国各地的120名医疗护理领域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学习和了解新加坡在老年康复医学和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经验和创新方法,然后分享他们和其他医务人员。

“我们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与中国医护人员共同探讨如何利用跨学科协作、家庭会议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促进医患之间更好的沟通。 “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周宇飞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在推动该项目时昆明一对一私人外教,她发现中国和新加坡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初级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双方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和未来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据新加坡政府统计,65岁以上居民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980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9%,预计2030年将达到23%。基础,面临更大挑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占比11.6%。 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2.41亿,占比11.6%。为17.3%。这个数字比10年前增加了近1亿《特写》从“老龄化”到“高龄”:新加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万。

作为亚洲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解决老年人问题,从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以及向政府、社区推出各种老年人援助措施、机构等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做法和创新。

转变观念,从“老年”到“老年”

当谈到“老年人”和“老龄化”问题时,新加坡人习惯使用“老年人”一词。

新加坡人认为,“老人”一词似乎更符合现代社会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也有利于倡导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态度。称谓由“老年”改为“老年”,体现了希望老年人“享受晚年”的养老理念。

为了鼓励老年人重返工作岗位和社会,新加坡政府于2012年实施了《退休与再就业法》,还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培训;在经济保障方面,除了公积金外,有需要的老年人还可以考虑房契回购或祖屋租赁计划;在养老方面,社区及居家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疗、护理康复、痴呆日托等服务。卫生部监管的社区医院、疗养院、养老中心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逐步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同时,如何动员全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

“目前,新加坡的医疗负担相当重,很难快速培训更多的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因此国家政策是加大对预防的投入。”新加坡健康促进局局长徐永刚告诉界面新闻 引导民众健康生活 新加坡于2016年启动“吃、喝、买健康挑战”项目,在与新加坡健康促进局合作的咖啡馆、餐馆、超市委员会,公民可以找到带有健康标签的经过认证的健康食品。购买此类商品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优惠券。据介绍,这项健康促进计划共吸引了47万人参与英语,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

除了健康饮食外,健康促进局还为每位市民免费提供健康手环,吸引他们参加“全民步行挑战赛”。该赛事已连续举办三届,参与人数从第一季的15万多人增加到近70万人。

由于老年人在运动和营养方面有特殊需求,健康促进局还专门针对老年人设立了健康促进项目。

比如,在预防老人跌倒方面,我们教老人家人如何优化居住空间布局,提高安全性;在运动健身方面,老年人有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延缓骨质疏松等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健身课程。 “这个方面是非常大的。每周有400多个老年人运动班。”徐永刚强调。此外昆明一对一私人外教,针对老年人的饮食建议和烹饪课程与针对年轻人的不同。

“通过参加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人可以更多地与亲朋好友互动,避免因与家庭、社会过度分离而失去精神寄托,引发精神疾病。”徐永刚说。

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社区生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新加坡,家中老人与子女、社会逐渐疏远是客观现实。

在新加坡学英语,孩子成年后就会离开父母的家,空巢老人的数量开始增加。然而,目前的HDB(公屋)单位大多只是为了居住而设计,社区配套设施的缺乏加剧了“居家老人”的孤独感。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新加坡正在探索建设新型老年社区——一种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促进跨代交流和睦邻友好的社区形式。

2017年5月英语培训,历经三年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养老社区“金钟村”落成。 “金钟村是新加坡第一个将住房与医疗机构、日托中心、幼儿园、零售和其他设施融为一体的老年人社区。”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企业传讯经理陈兴振介绍,该社区占地9000平方米。共有104套小公寓,面积分别为36平方米和45平方米。它们由新加坡住房和发展局、卫生部等7个政府机构联合开发和管理。在新加坡,55岁以上的人只要名下没有组屋或其他私人房产昆明一对一私人外教,就可以申请搬入。居留期限为3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签。

为了保证老年人的舒适和安全,采用通用的室内设计。每个HDB房间均配备电磁炉、防滑地砖、扶手、伸缩晾衣架、紧急呼叫系统等设施。客厅和卫生间靠墙还设置了专门为老人准备的应急拉绳。 “一旦居民出现紧急情况拉动绳索,各楼层的电梯显示板上就会显示求救信息。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老年人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及时赶来处理,”陈兴镇说道。

同时,金钟村将通常集中在城镇或邻里中心的所有主要设施都集中到组屋楼下,打破了长期以来组屋与城镇中心分离的概念。一楼有活动广场和零售商店,三楼有小贩中心(熟食和餐饮中心),三四楼有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此外,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小贩中心50%以上的餐食必须符合新加坡健康促进局的健康餐饮标准。超市必须满足轮椅通道的需求。许多商家还为老年人提供特别折扣。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描述金钟村的理想生活:祖父母可以和已婚子女住在一起。每天早上,他们的孙子们都会被父母送到这里的托儿所,稍后再由爷爷奶奶接回家。老人可以和朋友一起打太极拳,在社区花园里种花,或者去医疗中心定期检查。孩子放学后,祖父母可以带着孙子去美食中心吃饭或者去游乐场玩耍。如果下雨,孩子们可以在有顶棚的社区广场玩耍,或者上楼到祖父母家小憩。晚上,家长下班后可以去物美价廉的超市购买生活用品,然后去父母家与家人一起吃晚饭。

“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老龄化,我们需要这种模式的组屋。这种设计还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使他们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李显龙说道。

临终关怀的舒适和尊严

但另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许多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会遭受疾病的困扰。如果他们只剩下几个月或一年的生命,他们在离开之前还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安慰和尊严吗?

在新加坡临终关怀机构“阿西西临终关怀中心”一楼的公共区域,一个由黑白肖像照片组成的小型展览经常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些照片由 69 岁的自由摄影师 Alan Lee 拍摄,他因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病住进临终关怀医院。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记录了患者、志愿者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日常生活。

艾伦在分享这些生前的照片时表示,这些照片并不是悲伤的照片,而是临终关怀医院的生活和幸福。 “如果你不能让你的生命多一些日子,那就让你的日子多一些。”

临终关怀中心的日常生活并不缺乏活力。

“今年的世界杯决赛,我们组织大家喝啤酒,吃水果,欢呼鼓掌,观看直播。” Juliet Ng是阿西西临终关怀医院传播和社区参与部的主任,也是本次观影活动的组织者。 “一些病人说这可能是他们看的最后一场足球比赛,我们只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世界各地的临终关怀医院开始重新审视如何为绝症患者提供生活质量。 “患者有某些要求,例如吸烟或饮酒,只要不过分且不损害其现有状况,我们都会允许。我们愿意满足不常见但对患者有意义的要求。”阿西西临终关怀医院院长朱树岭曾表示。

2017 年 5 月,应许多患者的要求,阿西西临终关怀医院在其专为患者和护理人员设计的小吃车中添加了啤酒。 80岁的克拉森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肺癌,平时思维混乱,情绪低落,很少说话。不过,看到啤酒后,他又高兴起来。他主动要了啤酒,并选择了自己的品牌。五分钟内他喝了三小杯。我还记得上次当兵的时候和志愿者们一起喝酒的情景。

据朱丽叶介绍,作为新加坡唯一一家提供住院、日间护理和家庭护理服务的临终关怀机构,阿西西临终关怀医院2/3的运营费用来自政府支持,其余则来自卫生部的补贴和收费由家庭成员支付。目前,医院可容纳85名患者。他们在照顾患者的同时,也会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刻。

住院病人经医生诊断寿命不超过3个月后,全部转入临终关怀医院。为了给患者及家属留下更多的隐私,大部分病房都是单人间,还配备了可折叠的沙发床。由家庭成员使用。病房风格温馨舒适,独立卫生间安装了多处无障碍扶手。

除了舒适的病房外,医院的设施设计也体现了治疗理念,比如室内有温馨的茶室、公共空间、礼拜堂、舒适的角落、家庭会议室等,室外还有适合儿童的感官花园。患者使用的室外游乐场等

除了政府参与或支持的养老和医疗项目外,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也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加强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机会。

在新加坡GUI有机农场,60岁的Glori看上去精神抖擞。她脖子上围着围巾,手上戴着手套,一边整理柠檬草,一边和几名印度志愿者有说有笑。格洛丽最近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昆明一对一私人外教,所以她每周去一次农场,而不是每周两次。 “我平时坐在空调里看不到太阳,但我来这里是为了出汗、排毒、结交朋友、加深了解。”不同种族和文化的朋友。 “每次来到有机农场,她都感到恍然大悟。

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参与农场社区建设的过程找到成就感或获得新技能。例如,拥有更多知识和经验的老年志愿者可以带领年轻志愿者进行公园建设,社区附近的独居老人可以到农场的“木工区”学习如何制作椅子。

从健康促进、医疗服务到社区实践等,新加坡倡导的更人性化、更融合、更治愈的“养老”理念或许会给同样面临老龄化挑战的中国带来更多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