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志愿服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消除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

2024-06-20 06:16发布

近期,一些校园欺凌行为引发社会关注,在大家讨论如何依法防治校园欺凌、加大打击和处理力度的同时,作为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的专业人士,我们也在思考这一现象蔓延的原因,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校园现状,改善校园生活。

近年来,我们在全国调研志愿服务、走访中小学、与中小学师生交流,普遍认为当前学校教育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分数至上观念影响仍然非常大,不仅造成中小学生严重焦虑,也引起家长、老师的焦虑,引发一系列问题。二是分数竞争、择校竞争导致中小学生从小竞争意识强,在分数竞争中把同学视为“敌人”。三是社会网络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对学校单一、正统的思想教育带来很大冲击,造成价值观混乱、极端心态蔓延。 四是各种滥用“问责”“考核”现象严重束缚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不敢做、不想做的心态比较普遍,形成了“越怕出问题,问题越出”的恶性循环。

我们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改善中小学的教育环境,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仍然无法遏制,各种事故仍然会发生。当然,教育改革和学校改善涉及很多方面,复杂多样。这里我们主要从积极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助于学习如何做好人

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良好人格、发展志向等。但现代教育越来越以“考试”、“分数”、“竞争”、“成功”等为导向,恰恰忽视了“学会做人”的功能。因此,鼓励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包括亲子志愿服务,可以重新强化教育“学会做人”的基本功能。

我在很多文章和演讲中都引用过20年前的一个案例。2004年左右,我带队对某市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采访中,一位女志愿者向我讲述了她儿子的情况。几年前,她丈夫出去打工养家,她作为家庭主妇,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

有一次,志愿援助队利用周六、周日到山区开展援助活动。当晚,她对丈夫说:“周末我要去山区帮扶学生,你在家照顾儿子吧。”当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正在旁边写作业,她便主动提出要去山区帮扶学生。志愿者征得了援助队的同意,一家三口便去了山区帮扶学生。

焦点小组调查中,志愿者说:“儿子回来后变化很大,他是独生子,以前在家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关心,现在早上起床自己整理床铺,吃完早饭洗碗。”母亲问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儿子说自己在山区帮扶学生时,和农村孩子互动英语,一起做家务,发现农村孩子很多事都会做,自己不做会很丢脸。于是,儿子从学做家务做起,培养“做人”的能力。

十多年后,志愿者告诉我,她的儿子做志愿服务多年,如今大学毕业线上学英语哪个老师教的好,在一家公司工作,还是一个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中小学生在无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线上学英语哪个老师教的好,可以得到历练和感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价值,真正“学会做人”。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积极心态

我退休多年了,我们一群老人聚在一起,总是会说“现在的孩子真可怜,真苦闷”。其实,从经济条件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来看,现在的孩子普遍比我们这一代幸福,不仅城市里的孩子物质条件改善了,农村的孩子也不像几十年前那么穷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开心”、为什么会“不快乐”呢?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比较、竞争的环境中。“只有好成绩才有未来”、“只有好学校才有未来”、“只有高分才有面子”。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落后的学生心中充满失落感和消极情绪;尖子生心中也充满焦虑和恐惧,总担心自己有一天成绩会下降。因此,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脸上没有笑容了”、“现在的老师脸上没有笑容了”。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学大胆尝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师生改变紧张、焦虑的心态,逐步培养健康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在某市小学探索开展“亲子志愿者”活动。元旦假期,亲子家庭(即家长和孩子,以及带队的志愿者和老师)到附近的山区开展助学服务。每个家庭收取一定的费用,80%用于交通、食宿费用,20%用于购买学习、生活用品,捐赠给山区农村的孩子。家长和孩子在共同去山区体验生活、共同为乡村学校做好事的同时,交流、享受。助学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到城市,分享交流。一位父亲说:“非常感谢‘晨光行动’(本次山区助学项目就叫‘晨光行动’),让我有机会和儿子亲切交流。3天说的话比我一年说的话还多。” 教育部门的一位同志说:“非常感谢志愿者组织安排的‘晨光行动’。我们教育部门现在就是一个两面讨好不了的‘风箱鼠’,听取学生意见开展郊游怕有意外风险,不开展郊游又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紧张、焦虑。‘晨光行动’既有意义又富有创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十多年来,我到这个城市做过很多调查研究,当年参加亲子志愿服务的中小学生如今都长大成人,从事了各个行业,他们大多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因此,我一直认为,社区、志愿者组织和中小学三方合作开展亲子志愿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及消除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利于与同龄人相处

由于这两代中小学生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子女数少,大多受祖父母、父母、母亲的管教,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和“独居”。上学时不善于与同桌同学或同学相处,住学校宿舍时不善于与同宿舍同学相处,一些小误会、小矛盾就会引发争执和矛盾,甚至引发互相欺负、群体冲突。因此,对于这几代中小学生来说,学会与同龄朋友相处,学会与同龄团队一起成长,成了人生的“必修课”。

调查发现,推广志愿服务做得好的学校,在这些方面都探索出了好的经验。我们曾经调查走访过一所中学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中一项“美丽公交人”志愿服务项目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这所学校原本是一所农业学校,并不在市区,而是在一个偏远乡镇的山腰上。后来,它被改造成市第二中学学英语,学生来自全市二十多个乡镇街道。因此,周五放学回家,周日返校是个问题。为此,学校联系公交公司,开通了一条周末中学生回家的专线,往返于十几个乡镇街道。专线开通后,需要招募学生志愿者,为上下车时维护安全和秩序提供服务,以及在行驶过程中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关爱和帮助。于是,“美丽公交人”志愿服务项目就诞生了。 同学们踊跃报名、热情服务,开展美丽志愿、美丽出行、美丽关爱、美丽励志、美丽友情等具体服务。几年来,这些参加“美丽公交人”志愿服务的同学们,在同伴相处、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无论是毕业考上大学,还是走上社会工作,也都拥有了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合作心态。

志愿服务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中小学生在没有利益竞争、没有攀比的氛围中,一起做好事,帮助社会、帮助他人,也让中小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建立友谊、共同发展。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助于减轻焦虑

当前,中小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愈发严重,看似“先天性”,其实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有的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就听父母说别人的孩子有多优秀,自己的孩子要如何追赶、超越他们。进入学校后,就一直在显性或隐性的排名中制造心理焦虑。在“高考接力棒”的影响下,无论分数排名是否公布,学生都想知道别人的成绩,进行潜在的攀比和竞争。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的志愿服务不一定是重点学校做得好的,在一些地方,普通学校敢于探索,并取得成效,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在某镇的初中,一位英语老师借鉴国外和其他地方的经验,探索在中学实行“志愿者银行”的做法。起初是一两个班的试点,后来在学校党组织的支持、德育处的协调下,逐渐让全校学生都参与进来。后来还吸引学生家长、农民工家属参与。这其实是一种很朴素、很简单的激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做好事后,在“志愿者银行”积累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社会实践学分、相互交换礼物、为优秀同学做学业辅导等。我看过十多年来参加“志愿者银行”的学生写的文章,为“志愿者银行”文集写了序言。 我看到了学生做好事得到奖励的喜悦,看到了学生帮助别人交换自己喜欢的礼物的兴奋,看到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帮助别人而受到尊重和赞扬的自豪。这样,很多学生认识到,除了学习和成绩,帮助别人、做好事也有很多快乐,给生活增添了快乐和幸福,减少了紧张和焦虑。有的学生已经离开这所中学很多年了,但仍然记得参加“义工银行”的喜悦和自豪。

为此,我们认为中小学需要寻找解决学生焦虑问题的新方法,探索志愿服务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利于化解恶意

如前所述,在单纯的分数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视他人为敌人”、“对他人产生敌意”,在网络上一些不良文化、不良习惯的影响下,更容易引发霸凌行为和欺凌事件。化解中小学生之间的恶意、展现善意,既要依靠法治纪律的严格执行,也要依靠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也需要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和指导。

我们在一些地方的学校里做过调查,发现一些以前的“后进生”、“差生”在老师或同学的吸引下,参与志愿服务,逐渐转变,逐渐学会了善良、友好地对待他人。我陆续遇到几位小志愿者,他们都说自己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对他们不够关心;另一方面,农村同学之间又有欺凌欺辱。于是,他们自己也学会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成了“问题学生”。幸好,这时,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大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上课传播知识,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交流,传递着善良和热情。 这些留守儿童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上看到了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看到了人生该有的志向与追求,于是逐渐改变了不良习惯,逐渐追求进步线上学英语哪个老师教的好,或考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在谋生发展的同时,也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友善善良的人。

我到全国各地调研,特别是西北、西南、东北、中部等地调研时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成为青年志愿者。他们年少时因为被留守、被孤独、被欺负、想要报复别人,有过曲折的成长经历。后来他们接触到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提升,逐渐成为充满爱心、善良的新一代,也成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中小学志愿服务有利于人的教育和成长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育人是一项长期大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曾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分析志愿服务在助人、育人的双重功能。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英语培训,在志愿服务中,中小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道理,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价值和影响。虽然中小学生可能不是很理解,但是可以通过体验一点一点地感受到、吸收。第二,中小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更多的是被内心的渴望所激励,在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共同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建立新的关系,收获新的友谊。第三,中小学生参加关爱、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时,会得到服务对象的感谢和赞扬,体会到自己服务的价值,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第四,中小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培养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技能和技巧,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有用和自豪。

我曾辅导过一个乡镇的“多彩青春强”志愿服务项目。这是一群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妇女。她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只是“埋头苦学”线上学英语哪个老师教的好,不懂农活的技能和乐趣,甚至“分不清五谷杂粮”。于是,她们成立了亲子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孩子们重新体验农活,把亲手制作的农副产品送给有需要的环卫工人、农民工子女、老人、特殊群体等。我建议她们团队的服务项目命名为“多彩青春强”,取“中华少年,志愿精彩”之意。几年来,这些农村城镇化的孩子不仅参与农活体验,参与中华文化习俗的学习和表演,还参与“和谐社区”、“绿色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孩子们也特别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我们认为,“育人成才”听起来像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包括开展针对中小学生、亲子家庭的志愿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成长、思想发展,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生欺凌、冷漠、焦虑、抑郁等状况,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解决途径和发展路径,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是有效途径之一,要做好中小学志愿服务,需要一系列的举措,为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要切实转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

我们认为,在保证必要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衡量的基础上,要切实转变“分数至上”“只看成绩”的倾向,增加中小学多元化成长发展评价机制,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及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志愿服务的弹性评估,纳入学生成长体系,除了原有的下发文件外,关键是要探索有效的落实和细化机制。

二是为师生提供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

在减轻课堂学习负担的同时,做好实践教育非常重要,避免形式主义和任务型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的需求提供灵活宽松的空间。我们认为,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长,可以鼓励不同的学校去尝试,呈现丰富多彩的体验。

三是为中小学志愿服务探索创新提供切实支持。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在探索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亮点,因此,我们可以不断了解和总结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的各种先行经验,提炼出来供其他学校借鉴。短期内,我们不强求统一的形式和做法,而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可以提供很多借鉴。

四是确保中小学生志愿服务不受风险影响。

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同样需要防范各种风险、避免各种问题,比如避免意外、违反服务规范、避免家校矛盾、避免违规操作(商业牟利、被其他势力利用等)。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存在这些风险就停止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而是应该针对潜在的风险设置预防措施,让志愿服务做得更好、更有效。

作者简介:谭建光,教授。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原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志愿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